宗捷
巨大的市场需求
2014年2月24日,三星公司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推出新一款智能手机Galaxy S5,这款手机的亮点主要包括:使用了指纹识别技术,同时还内置有监测心跳的传感器以及安装了健康保健类的应用。无独有偶,苹果公司也正在全力打造医疗方面的硬件产品,同时加速招聘医疗传感器专家,力争在智能医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两大科技巨头的动作,印证了移动医疗在世界范围内的良好势头。事实上,对于电信运营商、医疗设备商、芯片企业、软件商和系统方案商等产业链上游参与者而言,移动医疗已经成为一座富含发掘潜力的“金矿”。美国和日本等国已经先行一步,诞生了Epocrates、WellDoc等经典应用,不同的商业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也有不少发展移动医疗的独特条件。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其次,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人们在医疗上的需求以及现实中医疗条件的不足形成冲突,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移动终端在医护人员中已达到一定的普及,且中国拥有全球最大且发展最迅猛的手机用户人群。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通过移动互联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养生知识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医疗APP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据艾媒咨询于2013年4月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医疗健康类APP已有2 000余款。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市场的增长率会达到74.5%。
赚不到钱的尴尬
有利益就有逐利者,有逐利者就有纷争,其结果就是国内医疗APP的井喷。早在2012年7月,生物谷创始人、董事长张发宝就曾说当时国内正在开发医疗APP的公司已经有500~600家。时至今日,这个数字恐怕已经翻了一番。遗憾的是,虽然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移动医疗,但这个行业并没有因此红火起来。目前,国内医疗APP主要分为五类,每一类都出现了一个或几个知名度较高的应用,其开发者之间明争暗斗不亦乐乎,但他们中并没有胜者,因为几乎整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在“高投入、零盈利”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名利双收”者寥寥无几。
面向患者类
代表APP:《春雨掌上医生》
2011年底,“专注于医院围墙之外的健康咨询与简单问诊”的《春雨掌上医生》正式上线。几个月后,春雨天下公司获得蓝驰创投的300万美元融资,而第二轮融资为700万美元。目前,《春雨掌上医生》客户端用户数达到了800万,其中有5 000名专业医生。遗憾的是,即便用户群体庞大、APP功能完善,春雨天下也并没有因此盈利。“我们有零星的商业机会,但尚未发现成熟的商业模式”,春雨天下CEO张锐坦言。一面是赚不到钱的尴尬,另一面却是高额的投入。以2012年11月为例,医生通过《春雨掌上医生》共获得了约25万元的问诊费,其中97 800元由用户支付,其余近乎15万元则由春雨天下自己买单。
更残酷的是,张锐还得面对同行间的激烈竞争,而其压力目前大多来自于巨头腾讯。来自多个渠道的消息显示,腾讯已经悄然进入了移动医疗市场,且合作对象不止一家。国内最大的医疗网站之一好大夫在线便已经与腾讯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腾讯开放数据接口。在病人和医生中颇有影响力的好大夫在线,无疑是腾讯进入移动医疗行业的最佳跳板。借助好大夫在线开发的医疗APP,腾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而这恰恰是春雨天下的噩梦。有业内人士认为,“腾讯牵手好大夫在线,已經让春雨天下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不过,与腾讯联姻的好大夫在线也未必能高枕无忧,谁也无法保证善于模仿的腾讯会不会过河拆桥。
面向医生类
代表APP:《医学文献》、《用药助手》
作为移动医疗领域的新进创业团队,杏树林的口号是“让行医更轻松”,目前已获得美国风险投资几十万美元投资,并推出了《医学文献》和《医口袋》两款为医生提供业内资讯和实用工具的APP。其中,《医学文献》的用户已经超过30万,覆盖了国内超过10%的医护人员。与春雨天下一样,杏树林现阶段也没有实现盈利。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预计,当杏树林的产品覆盖中国250万医生的一半以上时,盈利的大门才会开启。“现在医疗APP领域大家都是做一步看一步,只是知道方向在那里,说到盈利模式,其实大家都还在摸索”。张遇升的认识很客观也很无奈。
与杏树林相比,《用药助手》开发者丁香园的资历更老。这个成立于2000年的老牌医疗互联网公司,在业内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腾讯曾有意收购。2010年,丁香园从阿里巴巴集团挖来冯大辉担任CTO,开始涉足移动医疗行业,相继推出《用药助手》、《丁香客》、《医学时间》和《家庭用药》等移动应用产品。在这几款APP中,前三款都是面向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等专业用户。显而易见,冯大辉与张遇升的想法不谋而合。当然,他们面临的困境也是一样的。
面向医院类
代表APP:《就医160》
“看病难”,从“挂号难”开始。在我国,到大医院看病排长队已司空见惯,一边是患者因看病难而苦不堪言,另一边却是医生面对看不完的病人而心存委屈。医生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稀缺资源,这种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看病难的问题短期内只能通过技术缓解、无法根治。罗宁政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创立了就医160网,并推出了同名APP。
如果说《春雨掌上医生》是利用智能手机互动的即时性和医生的碎片化时间来实现轻问诊,还处于“扫”医生的阶段,那么《就医160》则直接“圈”起了医院。用罗宁政的话来说,就是“得医生、医院者得天下”。他的看法未必错误,患者挂号的需求也确实强烈,但“得天下”仍言之尚早,至少要等《就医160》盈利。
功能细分类
代表APP:《大姨吗》、《美柚》
在一些创业团队求“全”求“大”时,也有一些创业团队独辟蹊径,将精力放在了某一细分领域,如以女性生理期管理为主的APP产品:《大姨吗》和《美柚》。有意思的是,这两款APP都是由85后男性创业者开发的,即柴可和陈方毅。柴可喊出的口号是:打造全世界最懂“大姨妈”的公司。目前,《大姨吗》拥有千万用户,曾先后获得徐小平的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和贝塔斯曼A轮数百万美金的融资。而《美柚》于2013年4月正式上线并获得A轮投资,2014年1月完成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目前安装量已经突破3000万,暂居细分市场龙头位置。
尽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柴可并不看好移动医疗。原因是“大家在没有看懂的情况下,都在往里跳”。他认为移动医疗行业不成熟,盈利模式的方向和机制也不清楚,是资本堆出了高山。
面向药物类
代表APP:《康康买药》
据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的医药B2C交易规模超过了16亿元,而整个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则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如果药品零售实现互联网化,那这块领域将是充满诱惑的。目前,已有不少医疗产品电商APP问世,如《康康买药》。20天近10 000的下载量,对于团购类、社交类、游戏类APP而言,发展速度并不算快,但是对于非高频需求的医药O2O类APP而言,这个数据还是相当可观的。不过可观的数据换不来客观的利润,《康康买药》也与其他医疗APP一样短期内看不到盈利的可能,千亿级别的市场依旧只存在于从业者的憧憬之中。
谁在阻碍医疗APP的发展?
为何巨大的需求确实存在,医疗APP却始终火不起来?其实,这与我国的独特国情和移动医疗本身的一些局限性息息相关。
第一,医疗APP涉足了比较特殊的领域,受到很多其他行业不会遇到的政策壁垒。例如根据国家政策,尤其是处方药领域,是不允许患者私自购买的。多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政府在医疗资源分配上的限制,许多医疗软件的业务处于灰色地带。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当这些医疗APP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必然面临与法规相抵触的困境。《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就曾表示,“好大夫试图利用技术创新介入医疗程序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但政府管制无处不在,与医疗资源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难以触碰的敏感地带。”
第二,移动医疗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以及法律规范。目前一些医疗APP在智能手机的支持下,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医疗,这当中存在误诊的风险。如果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将非常棘手,相关法律文件也尚无参考案例。2012年7月,作为移动医疗策源地的美国已正式通过对医疗APP的监管法案,而我国尚无明确消息。此外,等到我国出台相关法案后,医疗APP的开发成本必将上涨,这对一些中小型开发团队来说是雪上加霜。
第三,国内的公共资源,如公立医院资源、医生资源和医疗设备资源,几乎都是垄断性质的。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医疗APP开发团队想要获得发展,其实相当于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这也导致用户对医疗APP的专业性存在质疑。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认为:除了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具有专业背景的团队,以及一些工具类(如跑步、计时类)产品,其他大部分有内容提供的APP,其健康内容大都经不起科学推敲。缺乏具有医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医疗APP产品开发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
第四,盈利模式模糊不清。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曾系统地总结了美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主要针对五个对象收费,包括保险公司、药企、医生、医院和消费者,但这些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不符合当前中国以公立医院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也不发达的医疗現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