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灿
1 概况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以严重腹泻和败血症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合称。该病多发于30日龄以内的仔猪,临床表现为明显腹泻,排出黄色或白色稀水样粪便。该病发病率高,分布广,严重危害仔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是养猪场最难防治的仔猪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2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仔猪黄痢:多发于出生后1周以内,潜伏期较短,仔猪出生后12 h以内即可发病,以1~3日龄居多。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短期内突然有1~2头全身衰弱,迅速死亡,以后其他仔猪则相继发病,发病猪排出黄色、糊状粪便,并含有凝乳小片。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迅速消瘦,最终全身衰弱,昏迷而死。该病死亡率高,有时整窝仔猪都会死亡, 即使耐过,也会变成僵猪。剖检可见尸体严重脱水,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大量黄色液体内容物和气体,肠壁变薄,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仔猪白痢:多发于出生后10~30日龄,以10~20日龄为多。病猪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粪便,味腥臭,性黏腻。发病猪食欲下降,日渐消瘦,病程2~3 d,长的一周左右,有的能自行康复。仔猪白痢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死亡的仔猪剖检可见尸体外表苍白,极度消瘦,脱水严重,肠道内容物增多,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 肠系膜淋巴结有轻度肿胀,肾脏呈苍白色。
3 综合防治
本病为急性经过时,往往来不及救治,而且由于本病潜伏期短,发病率、致死率均高,防重于治才是根本原则。
3.1 加强饲养管理
怀孕母猪应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和护理:临产前,要对母猪的产房彻底消毒,同时母猪的腹部及乳房也应进行消毒。母猪的饲料搭配要合理,营养要均衡,这样可以增强母猪抗病能力,使胎儿健康发育,同时也可提高母猪乳汁的质量。分娩舍要保持干净清洁,干燥温暖,母猪分娩后,及时清理胎衣及污物,并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被毛稀少,体温调节能力差,应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因此做好产房和仔猪保温是预防黄白痢的关键措施之一。仔猪应及时吮吸初乳,以获得母源抗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吃初乳时,先将母猪的胸、腹部洗干净,每个乳头的前几滴初乳弃去不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再让仔猪吮吸初乳。哺乳时固定乳头,以自由选择为主,辅助为辅。出生后2~3 d可补充铁、硒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预防贫血及拉痢,促进胃肠功能的健全。2周龄左右可补饲全价仔猪日粮,饲料配比要适当,勿使饥饿或过饱,断乳期间饲料不要突然改变。
密闭饲养的动物,要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不良影响。夏季应加强通风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减少热应激;冬季则应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冷应激产生,造成仔猪感冒而继发仔猪黄白痢。猪舍饲养密度不宜过高,注意保暖通风。
3.2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可明显降低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国内外现已研制成功了大肠杆菌 K88ac-LTB 双价基因工程菌苗,仔猪大肠杆菌腹泻 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新生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MM-3工程菌苗等。在怀孕母猪临产前注射疫苗,可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保护,增强抗病能力,而且疫苗对母猪和仔猪均安全,无毒、副作用。
3.3 药物预防
母猪预防性给药:可于母猪产前及产后3d,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如恩诺沙星、粘杆菌素等),进行预防性用药。仔猪预防性给药:仔猪出生后12 h内可口服敏感抗菌素,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也可使用微生物制剂(如促菌生、调菌生、乳康生、康大宝等)灌服,调节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尽早建立肠道菌群保护层防止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仔猪出生后1~2 d,用牲血素注射液1~2 mL和0.2%亚硒酸钠肌肉注射,可防止仔猪因营养性缺铁而引起的腹泻。仔猪出生后3 d内,将硫酸庆大霉素15 mL和痢菌净10 mL配成滴液,每只滴鼻3 mL,也能很好地预防仔猪黄白痢。
此外,可于仔猪出生后7~10 d开始提早补饲,如玉米和炒熟磨碎的豆类等,这样可以使仔猪的消化系统得到锻炼,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肠道的发育健全,增加对腹泻的抵抗力。
4 小结
仔猪黄白痢严重危害着仔猪生产, 因此该病的综合防治直接影响仔猪的生产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应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开展综合防治措施,以确保仔猪健康生长,促进养猪生产和谐发展。(编辑: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