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当下美术教育中传统美术教学精神的缺失

2014-04-29 05:00赵景杰
大观 2014年9期
关键词:美术精神传统

赵景杰

专业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而严格的专业美术表现技巧的训练去培养美术专门人才,其中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力、形象思维能力、想像力、造型能力、创造能力、美术欣赏和评论等能力,也将充分地发展学生的种种个性品质。然而这一切都是手段,目的在于调动这些手段去创造出更精美的美术作品、培养出更出色的专业人才。在教学方面它必须遵守艺术的基本原则,似乎是勿庸置疑的。然而问题是在上个世纪那个闭关自守的年代里,我国的美术曾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视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唯一模式,无疑是单一不全面完整的,并且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反映在各类美术创作教学之中。比如现今我国各类艺术院校的国画和油画教学大多仍以“临摹、写生、创作”加上俄国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的“写生训练+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训练绘画技法为目的的美术教育。上述两种方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当我们把它放置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却是值得探讨研究的。艺术院校现行的中国传统美术教学方法,多少有背离和支解之嫌。中国传统学艺产生的对应中国的文化体系,历来讲求“诗、书、画、印”全面为上的要求。从“人品画品”的精神涵养修为,到诗词格律文赋的谙熟,到正草篆隶四体的具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始终与笔墨状物技法的训练掌握贯穿一起,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进行传承教育。今天我们的这一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仅囿于较纯粹的技术训练,文史哲、诗词赋的要求对习艺学生而言已经渐行渐远,保留在文化共修课里的教学内容,对构建或培育学生成为今日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就勉为其难或力不从心了。

在整个美术教育体系中,中国传统美术教学有着无法替代的历史地位。但在当下中国美术教学体系中,中国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应用,反而因为其与现代的教学体制不和谐而被忽视,甚至被取消。中国美术教育在当前的发展是个大的课题,众多艺术院校行走在当代一大一统的教育体系下面按照义务教育的方法,笃信教学大纲的一切信条,按照同一种模式,如同工厂里制造同一种产品一样简单、机械的重复制造着相同面孔的“产品”。失去了文化的前提,我们在潜意识里面不得不把美术教学当作了某个指标来完成,生产出的“艺术家”自然都是同一张面孔,艺术家就真正弱化甚至是失去了他的创作个性,成为空调的语言。这种现象的形成源于对西方美术简单、表面的模仿,眼界的狭窄和认识的深浅特别是“文革”前后对前苏联教学体系的全盘接受。而自上个世纪末,当我们片面地看到了西方的现当代艺术以后便急于求成,想将西方的模式尽快全方位地移植过来,包括观念、方法、工具、材质以及审美观念和价值尺度。把模仿西方文化当成向先进文化学习,当成率先融入“全球化”的智勇行为,并把它们想象得过于完美。这些内容在教学大纲里面或是依据此教学大纲制定的课程里面,都给人以貌似现代、貌似先锋的错觉,过多地被“一体化”、“全球化”、“多元化”这些混淆本源的概念所覆盖,致命地重复着西方意味的中国美术。有时候你会隐约嗅到传统的味道,可在文化精神被彻底地蛰伏之后也只能把那“传统”简化为规矩、标准、模式,不但没有传承优秀的美术教学精神,反而给传统美术教学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真正的丰富的传统美术教学的精髓,在当下中国美术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张扬,而是被丢失了,变得缺生活、缺传统、缺文化。因此当下美术教学中的这种普遍现象正是颠覆了“美术是文化的载体”的客观真理。只有明白了美术是文化的客观载体,明白了美术的本质是文化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我们才能谈美术教学,进而探索,制订出较为合理,完善的教学内容和体系。

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原则,艺术的教育不仅仅是重技能,更重视素质及知识层面的开发。要认识上述问题,我们须要让在文化立场中去考量。其一,关于教学的文化,中國有着非常优秀的教学历史和教学方法,孔子认为艺术能造就高尚正直的人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使人性的明媚助益于艺术;韩愈的《师说》具有明晰的方法论意义;“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无一不显露出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范。其二,传统美术教学的审美意识、艺术语言、构成范式,以及它背后作为铺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实质上都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其艺术样式和内在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绵延千年,其宠大的根系所吸收来的养分灌注到我们历代的美术教学及作品上,尤显灵润。其三,我们现在的文化状态和我们悠久的传统艺术精神有着天然的原发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现有的较完备的认知都源于传统,不管是艺术文化的认知,艺术情感的认知,还是艺术审美的认知,我们在这些认知过程中大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准绳的,因此才有弘扬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拒绝照搬西方文化的呼声。因为只有身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语境中才能真正地根本地弘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外来的文化只是万源之一,无法割断我们与传统最为根本的联系。民族美术教学精神不仅仅是技法技能的传授,更是精神层面的蕴藉与挖掘。

在明确了文化立场中的几个大问题后,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其精髓是什么?如何融会贯通?早在宋代,“画学”招生首先考学生对唐诗的理解程度,其次才是绘画水平的测试;入学后,学习科目包括经学、说文、方言、释名、尔雅、书法、文学诗词、史论、临摹、写生、创作等等。其中以注重传统文化修养而形成的美术教学博大精深。除了这些主流美术教学范式,民间艺术及其传承方式可以说是在“作坊间”或是人民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它的继承也是在热情的追求和幸福的体验中完成的,即使是口传技巧也是在传授者和继承者共同生活的肥沃土壤中进行的,更不必说“心授”了,那更是把最富有生命力、最厚实的文化精髓通过传授者和继承者的精神意志以及情感的交流而获得,教与学达到了心意相通,有传统,有文化还有交流。对比中国现当代美术教学,从五四开始对传统的否定,仅仅出现了几位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精神、强烈的现实情怀的大师,而且也是无不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国学底蕴的遗民。再走近几十年,“文革”前后,改革开放,当世人不停地拷问美术文化的传统传承方式,不停地推翻美术文化的传统传承方式而雄心勃勃地去改良它,去创建现代美术教学体系,设置“代表了当代美术教学发展方向”的教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就无论大师且师者何在了。其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缺失使得美术教学变得满目疮痍。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徒有简单表面的涂抹工夫而已。

反思传统美术教学精神在当下的缺失现象,应当使我们警醒,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的根本和精神家园,只有从这里汲取充分的滋养,才能使艺术之树枝繁叶茂和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文革的浩劫,改革开放后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以及“全盘西化”的思潮,都使得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那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与意蕴已渐行渐远,成为遥远的回忆,依稀莫辨。而作为精神创造的艺术思维在文化缺失的状态下也变得苍白无力。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艺术家”其底蕴的馈乏与肤浅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传统不会消亡,它本身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已经绵延滋长了几千年。不应当也不会在我们这里嘎然而止。

猜你喜欢
美术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传统当传承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