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正
摘要:如何对待同学和朋友,这不仅是个理论性的问题,它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操作性很强的现实性问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全面把握这一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表现,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觉悟,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现实实践活动。
关键词:中学政治;理论解读;联系现实;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思想品德课《同学·朋友》讲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脱离父母怀抱、走向社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那就是如何对待朋友和同学。为提高学生对此问题的学习效果,现特联系实际加以讨论。
如何对待同学和朋友,这不仅是个理论性的问题,它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操作性很强的现实性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个问题不仅要懂得为什么,而且更要知道怎么做。在中学开学典礼上、在校本教材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同学是朋友吗?答案很清楚:同学不一定是朋友。同学是可以成为、也应当成为朋友。好朋友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成为朋友是好事。这里的“好朋友”是从性质上讲的,其对立面包括“损友”“狐朋狗友”“酒肉朋友”等。并不是从量上讲的有多好,这样的朋友并不一定能起积极作用,甚至可以成为“帮凶”,所以重在质上讲。中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涉世不深,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感情用事,不能很好地权衡利弊,缺乏冷静思考,从而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这样的惨痛教训屡见不鲜。所以,交友须谨慎,要从课堂内外多学习。
谁能够成为朋友而谁又不能成为朋友呢?因为选择的标准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作为中学生在此问题上的答案会出现多元化的结果,或者说他们的选择标准是不尽一致的。那必定有不科学的标准存在。有人会说选择“好学生”做他们的朋友,这里的“好学生”既包括学习好、人好等。《三字经》中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世上本无所谓好人与坏人的区分,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从而导致他们在为人处世和做事方式上的差异。对他人、社会、集体、国家的贡献和作用不同,出现“好人”与“坏人”的区分。
正如人本无好坏之分。谁是损友、谁是诤友益友,关键看“朋友”对我们所起的作用。哲学中讲到规律时说规律本无所谓好坏之分,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它既可以发挥好作用,也可以发挥坏作用。关键在于它发挥作用时的条件,由于条件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正如水可以泛滥成灾,也可以蓄水发电,造福人民。同样的道理,谁是损友、谁是诤友和益友,主要看他们对我们所起的作用。谁是损友、谁是诤友和益友,二者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因此,不能对诤友一百个放心,认为他总是对的,对我们的作用都是好作用;损友永远是一无是处而拒之千里之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所以,我们常说人是会变的。
当我们问学生好朋友有什么作用时,同学们的回答往往是片面的。因此有必要对朋友的积极作用加以总结。人之所以是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的本质属性。那么人的本质又是什么?在于他的社会性,这是人所具有的优点和特点。作为中学生,与小学阶段相比较,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扩大。因此,他们需要处理的各种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样的客观现实需要中学生比以前掌握更多的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巧。
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大作用。一个同学如果没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会显得很孤独,性格、心理也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可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中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往往需要彼此的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学间的竞争、比较、借鉴、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很大。所以,恰当处理朋友间的、同学间的关系,对于各自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有着积极地影响。发挥朋友的积极作用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未来。
笔者认为,在处理同学、朋友关系时须要注意下面几个现实问题:
一、由于中学生分辨是否的能力有限,当他们在独处和群处时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有所不同。独处时缺少他人的建议和干扰,遇到的事情如何做,完全由自己决定。俗语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缺少建议和参考是缺点,如果有好的建议则不能及时采纳。但如果意见是错误的那倒也是好事,这时候,可以冷静思考,认真分析各种情况和影响因素,然后作出最佳的决定。
有些人聚则为匪众、分则为英雄。由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群处时他人错误的想法也会参与进来,从而对自己的抉择起到了干扰作用。
二、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他们的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陪伴,自小就缺少处理和同伴关系的实践锻炼;再加上父母的百般呵护,往往变得个人主义较为严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独生子女在处理和同学、朋友的关系时,需要教师、家长予以特殊的关注,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现代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手段、智能手机等的广泛使用,对学生的诱惑增多。有的学校禁止学生拿智能手机,采取这种无奈之举是因为智能手机对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负面影响。网友成为现代学生的新的交往对象;电脑、手机互联网成为学生新的交往手段和途径。这成为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留守儿童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更多的农民进城打工。三农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而农村留守儿童是其中内容之一,这群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关注,学校教育教学更不能例外,要把留守儿童的问题专门对待解决。
总之,教材《同学·朋友》涉及的现实问题较多,要着眼于解决中学生现实中“怎么做”的问题,理清教材中“朋友”和现实生活中 “朋友” 的关系,如何选择朋友也要有恰当的标准,要重视发挥朋友的积极作用,对这些问题学习过程中要须予以全面研究和讲解。
■ 编辑∕岳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