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贵 王小杰 周凤芝 李晓梅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和政府对“三农”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至2008年,我国食用菌鲜菇总产量已达1800多万吨,成为世界上种菇品种最多和产量最高的国家,而且全国各地还在继续发展,在許多农村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亦已成为农业经济中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国内外食用菌新的产销形势,农业主管部门从服务“三农”、促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增加广大菇农收入出发,组织编写有关“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问答”系列书,以此为“三农”增添新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食用菌栽培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生产不仅在农业生态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为我国解决富余劳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蘑菇 玉米地 葡萄地 栽培管理 病虫害防治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水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自然环境为我们农业生产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连年过度的使用土地及防治病虫草害的化学药剂使用,让粮食作物生产质量安全及农业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发展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才能保证吉林省的农作物高产稳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促进地区农业发展、实现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开发、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长远意义。
近年来我省食用菌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光、热、水、肥、气等环境条件将食用菌与粮食作物、葡萄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套种,有效的利用闲置空间资源,这样既可以降低温室的使用成本,又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同时食用菌生产可以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废弃秸秆做为原料进行现利用,采收完食用菌的废料又可以通过微生物转化成有机能料还原到土地中,实现局部农业生态循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葡萄架下栽培平菇的试验、玉米地下杏鲍菇、鸡腿菇的生产总结经验技术如下:
1 菌类粪料堆发酵方法
1.1 堆肥地点的选择:选择平坦通风的水泥地块。
1.2 堆肥时间:选择5月中下旬,无雨季节、温度稳定的时间。
1.3 堆肥材料准备:5月21日左右堆肥15车×0.5立方/车+2袋尿素(46%);隔5天左右即5月26日左右进行一次翻料+2袋尿素,料堆内温度达80℃。
1.4 堆肥方法:把粪堆成梯形,下宽1.3~1.5米、高0.8米、上宽0.2米左右(或直接尖堆),料堆最高温度84~86℃。3天左右达75~84℃,5天后料温回降到50~60℃,开始翻堆,把料堆外皮倒到新建堆中间部位,把原有料堆里层料翻到外面,间隔20厘米打4~6厘米的孔洞,深度扎到料底地面,再过3~4天温度又达到75~84℃,当温度再降50~60℃时第二次倒垛。以此循环直到料堆有菌丝时即可。
2 选择土地进行菌种接种
2.1 接种前准备:在葡萄或玉米地把土翻开深20厘米左右,将玉米田起垅修畦床,标准为1.2米×1.2米每个,将畦床内用清水灌溉(灌满),待水消下去后进行杀虫消毒,每平方米使用液体氯氰菊酯10克(2‰~3‰)(杀虫)喷洒及200克生石灰(用来调酸),处理后填食用菌栽培料(料入池前进行杀虫杀菌),料的百度18~25厘米(早春时厚点、温度高时薄点)。
2.2 接种:下完料后每平方米投料量按25千克计算,接种量10%~15%,第平方米用菌种2 500~3 750克,采用穴播法将固体菌种进行接种(把菌块掰开成花生粒大小,放到土上,用三尺耙子扒一下即可),每平方米接种量3千克,每穴间距0.15米,播完后压实,深度以菌种接触到土层为准。接种完毕后将培养料压实后在畦床上进行打孔(孔直径0.05~0.08米为宜,孔间距约0.2米)以助于菌丝的生长并有效的防止高温烧菌,打孔后对畦床进行整体覆土(土层厚度0.03~0.05米),覆土(厚度8厘米左右即4指)后进行覆膜(白膜)。覆膜后用叉子每隔10厘米扎一下,深度到料底。
2.3 将供试玉米以株距以0.2米单粒播种在畦埂上,不施底肥、不追肥,不施用除草剂。
2.4 接种后每隔2~3天用菊酯类药杀虫,一般平菇20~23天、鸡腿菇(香菇)38~41天长满白色菌丝后,撤去膜,第二次大水漫灌即可。之后开始长菇。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蘑菇的适应能力非常强,种植技术简单,生长周期很短,经济效益可观。葡萄及玉米地下种植蘑菇是一种物尽其用的循环种植模式,葡萄、玉米的叶片肥大,对蘑菇生长具有遮荫作用,蘑菇可以充分利用葡萄及玉米田叶下的空间,达到立体式栽培的空间模式,在菌类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生物效应,将葡萄的下脚料进行分解,变成有利于葡萄生长的有机肥,是一个双向促进、互惠互利的增收新技术。每亩地按增收1万元计算,每公顷增收15万元。
3.2 生态效益: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秸秆剩余量,降低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大量有机肥,促进了有机农业发展。这是实现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是这项技术的优势,而由此发展起来的产业也是很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3.3 社会效益:玉米地及葡萄地,在正常产出玉米及葡萄的同时产出食用菌产品,帮助农民增收。这项技术由于成本低效益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带动许多农民积极加入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蔡衍山,梁阿宾,张维瑞.蘑菇生产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