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霞 吴义红 张丽
摘要利用安庆地区1961~201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分别运用旱、涝分级标准和降水集中度、集中期,分析安庆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及旱、涝规律。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夏季旱、涝出现年份表现出连续性和间歇性并存的特点;重涝年与重旱年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均匀;旱涝年份西北部多于东南部。降水集中度年际变化特征明显,东部地区降水集中度大于西部地区;降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6月11日~7月5日,年际变率大;降水集中期较大值出现时间西部站点最早、北部站点最晚。
关键词旱涝等级;降水;规律;夏季;安庆地区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922-02
作者简介朱月霞(1962- ),女,安徽安庆人,工程师,从事应用气象研究。
收稿日期20140709安庆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市区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步降低呈三级台地,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岗地和阶地,东南为长江冲积平原。地形地貌复杂,容易遭受旱、涝等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影响。据历史资料记载,自公元1319年~1949年631年中,安庆市有大的洪涝灾害72年、大旱灾害40年,其中1646~1949年的304年中,有大的洪涝灾害43年、大旱灾害19年,发生频率呈上升之势。一般旱涝灾害几乎年年都有,且一年中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自1961年以来,安庆市1969、 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均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导致江河泛滥、山洪暴发、库塘垮坝、农田被淹、建(构)筑物被毁以及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据统计,1991年因涝受灾农田达26.26万hm2,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09亿元;同时安庆市还遭遇了1961、1966、1967、1968、1978、1994年大旱,其中1978年是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年,当年6月26日~7月17日连续22 d滴雨未下,造成河塘干涸、水源枯竭,大中型水库见底,大片农田干裂,秋季作物大部分枯死。笔者在此利用旱涝分级标准和降水集中度、集中期,分析安庆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及旱、涝规律,对于提高旱、涝灾害的预测水平以及指导工农业生产、抗灾救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利用安庆地区1961~2010年历年夏季地面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进行统计。资料来源于安徽省气候中心,其中太湖县1967年10月、1968年1、2、7月降水月资料缺测,用其他各站同期平均值代替(1968年7月逐候降水用潜山和宿松两站的平均值)。
1.2分析方法
1.2.1旱涝分级标准。采用文献[1]的旱涝分级标准,将安庆地区50年夏季的旱、涝分5个等级,即1级(重涝)、2级(轻涝)、3级(正常)、4级(轻旱)、5级(重旱),对应的降水量级表达式分别为Ri>(+1.17σ)、(+0.33σ) 1.2.2降水集中度方法[2]。将候降水量的数值看作向量的长度,而相应的候则作为向量的方向,由此定义表征单站降水量时间分配特征的新参数PCD(降水集中度)和PCP(降水集中期),其公式分别为: 2结果与分析 2.1降水分布从安庆地区夏季各站平均降水量可以看出,夏季降水量最大值在岳西站,为669.9 mm,最小值在望江站,为525.2 mm,两者相差144.7 mm;从空间分布来看,西北部站大于东南部站。 1961~2010年安庆地区夏季各站平均降水量分布(单位:mm)2.2旱涝等级分布 2.2.1时间分布。从安庆市1961~2010年夏季的旱、涝等级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旱涝事件的出现表现出连续性和间歇性并存的特点,且连续旱年的次数和时间均比连续涝年多。50年中,共出现严重旱涝年11个(其中旱年5个、涝年6个),25个轻度旱涝年(其中旱年17个、涝年8个),旱涝年占72%,而正常年份只有14个,说明安庆市夏季的旱涝灾害是非常频繁的。另外,安庆地区20世纪60年代以旱灾为主,70年代旱涝变幅大,80年代较旱,90年代较涝,21世纪以来以旱灾为主。旱涝事件的出现有一定的阶段性。 1961~2010年安庆市夏季旱涝等级2.2.2空间分布。由近50年夏季全区及各站出现重涝及重旱年份可知,全区平均旱涝1级为5.4年,5级为4.1年,两者约占19%。全区重涝年多于重旱年,其中1969和1999年全区降水偏多,1996和1980年全区大部分站偏多;1978年全区降水偏少,1985和1968年全区大部分站偏少。重涝年比重旱年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均匀,3个站以上均为1级的年份占1级总年份的90%,3个站以上均为5级的年份占5级总年份的70%。山区站(岳西、潜山)重旱重涝年份多,相对平畈地方(宿松、望江)重旱重涝年份少;北部站(桐城)重旱年最多,其余站差别不大(岳西除外)。 2.3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分布 2.3.1时间分布。 2.3.1.1降水集中度(PCD)。由1961~2010年安庆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度的年际变化曲线可见,安庆地区夏季PCD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全区平均PCD为0.31,极大值出现在1966年(0.81),极小值出现在1997年(0.06);从PCD年际变化看,20世纪60、80和90年代PCD值相对较大,其他年代相对较小,特别是近10年PCD值均偏小,表明安庆地区夏季候降水分配趋于均匀。 1961~2010年安庆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度年际变化2.3.1.2降水集中期(PCP)。由1961~2010年安庆地区夏季降水集中期的年际变化曲线可见,安庆地区降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3~7候(6月11日~7月5日),基本上就是安庆地区的梅雨期(6月16日~7月10日),年际变率大,PCP历年平均值为6.93候,最早为第1候(1987和1990年),最晚为第18候(1962年);从PCP的年际变化看,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21世纪初较晚,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较早,近年来PCP值接近平均值。 1961~2010年安庆地区夏季降水集中期年际变化2.3.2空间分布。从安庆地区近50年各站夏季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前3名的候数及年数可看出,山区岳西县PCD最小,为0.29,沿江安庆市PCD最大,为0.38;东部地区PCD大于西部地区。全区各站夏季降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1~9候,出现最多的是第7候,共65站次;其次是第6候,共51站次;再者就是第5、4、8候,分別是32、31、30站次。出现最早的是第1候,有15站次,出现在西部站点(岳西、太湖和宿松);出现最晚的是第9候,有5次,出现在北部站点(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