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穿心河改造工程中的雕塑设计

2014-04-29 01:45华予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3期
关键词:高邮空间文化

摘要分析了高邮穿心河改造工程中的景观雕塑设计,本着对高邮历史文脉的深入挖掘和考量,对城市雕塑造型和尺度的细致把握以及对雕塑所处环境状况的全方位研究,笔者团队打造了主题为“昨日重现”的写实雕塑群组,以高邮市井文化的场景还原为主要切入点,选用多种极具代表性的业态形式来打造雕塑的独特区域识别性,并从景观雕塑的本体空间和环境空间的关系来探讨雕塑创作空间属性问题,以期为相关雕塑的设计创作提供些许借鉴思路。

关键词高邮;景观雕塑;文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905-03

作者简介华予(1985-),男,江苏淮安人,助教,硕士,从事景观设计、环境雕塑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20140702近年来,中小型城市在市政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城市内河廊道景观的品质提升,很多极具品位的城市内河景观项目不断建成,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户外活动空间,给予市民视觉上的审美观感,净化了周边区域的空气质量,弘扬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如今城市内河景观空间已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穿心河改造

江苏省高邮市地处长三角,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高邮市政府大力发展城市景观空间建设,先后对多个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规划改造,同时新建了多处城市广场和大小公园,旨在刻画高邮城市风貌,弘扬高邮城市精神,传播高邮历史文化,在为市民提供丰富户外休闲娱乐空间的同时陶冶市民的情操,增强市民对于家乡的认同感。高邮市域内的穿心河改造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

穿心河是贯穿高邮老城区的一条南北向河道,是老市民心中的一条母亲河。但是多年来缺乏有效治理,河流及周边区域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变成了一条“龙须沟”,亟待整治。此次穿心河沿线整治工程,北起中市口农贸市场,南至运河堤,东起中山路,西至西后街,规划用地面积40 973 m2。计划对此范围内的河道进行彻底清淤,部分区域拓宽河道,规划河道两侧范围,退让出部分空间进行景观空间的设计,大面积增加区域内绿化,欲营造文化氛围浓厚、生态效果良好的内河景观空间。在设计方案中有两处重点区域,分别是河道景区北端的中市口广场和河道中段西岸的高邮王氏父子纪念馆前广场,在这两处区域规划了4组景观雕塑。设计团队以“昨日重现”为主题,设计并制作了这几组景观雕塑,建成后获得了高邮市政府与市民的认可。笔者旨在结合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普遍要点和相关设计经验来谈谈高邮穿心河改造工程中雕塑设计的得失,以期为相关雕塑的设计创作提供些许借鉴思路。

2景观雕塑设计的要点

此次穿心河改造工程中的雕塑设计按照题材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表现旧时高邮市井生活场景的圆雕群和王氏父子圆雕,前者位于中市口广场,后者位于王氏父子纪念馆前广场。本着对高邮历史文脉的深入挖掘和考量,对城市雕塑造型和尺度的细致把握以及对雕塑所处环境状况的全方位研究,团队打造了主题为“昨日重现”的写实雕塑群组,旨在丰富城市景观空间、发扬城市精神、弘扬城市文化、全面提升高邮城市景观品质,让高邮市民从雕塑作品中找到地域归属感与认同感。

作为典型的城市景观雕塑,此二片区作品的设计制作流程笔者不欲花费笔墨叙述,这里想结合实际简单地谈谈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原则与要点。与架上雕塑不同,景观雕塑与自然环境及普通市民的接触更加频繁,关系更为密切。在提倡多学科交流研究的今天,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发展完全可以结合心理学、工程学、景观设计学、美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把握住“景观”、“环境”等关键要素,在尊重雕塑传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雕塑所在地个性化空间环境和独特地域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大胆创作,方能有所斩获。

雕塑讲究创新,设计需要创新精神,设计的真髓实际上就是创新。景观雕塑也应不断吸收各设计流派、艺术形式的优点,不断地为自身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无论是艺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亦或是造型的创新、内涵的创新,景观雕塑的创新有着广阔的空间。生搬硬套、處处雷同的作品不应该再频频出现在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优美环境中。

景观雕塑在设计时应当时刻注意其空间属性,开放性的景观空间有别于很多其他类型的城市空间。其特点鲜明,包含的种类也较为繁多。景观雕塑作为其中美化环境、强化环境的空间元素,应该针对其复杂多样的空间类型进行巧妙合理的构思与安排,努力在体量、平面、竖向上做到与周边环境最大程度的协调。

雕塑置于城市环境中,创作应充分考虑区域文化内涵,提炼城市文脉,体现不同的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多种文化都可以用不同手段融入作品中,通过景观雕塑予以呈现。若以景观雕塑来体现地域文化,观者对于其所生活的城市有着较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景观雕塑本身以及其被安置的环境都是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人们来到这片场地进行游赏活动,雕塑可以为观者留下持久深刻的文化记忆,用其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来打动观者。如果雕塑作品只有造型而无文化内涵,那么必然会使观者觉得空洞无物、索然无味,连同周边的场地环境效果都大打折扣,无法给游览者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景观雕塑在设计时还应考虑选用合理材质,从视觉审美、质感品质、耐久性等角度进行把控与斟酌,在艺术表达手法上考虑受众的审美和接受程度,在抽象、具象和意向等风格中合理拿捏。

3穿心河雕塑详细设计

此4组雕塑皆设计为真人比例、写实风格的铸铜圆雕,其中河道景区北端的中市口广场雕塑群包括“董糖铺”、“数鸭蛋”、“中市口茶水炉”3组主题圆雕,河道中段西岸的高邮王氏父子纪念馆前广场则设计安放了“王氏父子”主题圆雕。前3组圆雕皆直接安置于广场地面,高度与游人等高,着力将雕塑塑造的人物场景融入到周围景观中去,融入到来参观的市民中去,让游人充分感受雕塑所传递出的老高邮昔日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铸铜材质表面的斑驳质感也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后者“王氏父子”圆雕安置于80 cm高的混凝土基座上,凸显二王作为高邮文化名人的重要历史地位,也承担了王氏父子纪念馆前广场的视觉焦点的作用,较为庄重和严肃。

3.1重拾市井文化 高邮老城区市民的市井生活丰富而多彩,“市井”即“街市、市场”。市井文化是一种自然化、生活化、无序化的乡土市民文化。它产生于街區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市井文化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市井文化虽然闲散无序而缺乏庄严,但它贵在平实,贴近大众,有一种朴实的文化张力。穿心河是老高邮市民的一条母亲河,它一端连接了大运河,河水顺河道流入老城区内,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上百年来,一代一代的老高邮市民就是靠着穿心河生活,在河道周边的街巷内,天天都上演着市民的生活百态。穿心河两岸的市井文化可以说是老高邮文化的代表,是老高邮市民生活的缩影。

雕塑设计讲究发掘文化的延续性,景观学科近些年更是大力提倡“场所精神”和“文脉主义”,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被规划设计的区域。挪威的建筑学家诺伯舒慈在研究中指出,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无论是人还是物,甚至场所,都有其“守护的灵魂”,这个灵魂是永远延续下去的。实际上谈场所,就是一种记忆的物体化和空间化。在此河道改造项目中,景观的规划设计正体现着重拾场所精神的主题理念,那么市井文化即是这片场地的延续主题,体现市井文化可以强化市民对此区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在雕塑设计层面上如何延续这样的市井文化主题,打造氛围浓厚的雕塑集群,是摆在眼前的挑战。

在穿心河整治工程开始之前,团队对周边区域进行了详细的业态调研,紧邻穿心河有多条老街巷,但大多已融入了现代生活气息,但其中有一条老街名为焦家巷,传统特色依然存留,街巷两边民居众多,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老店铺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包括杂货店、酱菜店、中药铺、布店、米店、茶水炉、油坊、酒坊、皮匠铁匠铺、老浴室等诸多店铺,傍晚时分,沿街的熏烧摊子会拉起电灯开始叫卖,整条街巷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俨然一幅老高邮市民生活的画卷。笔者团队在掌握了这些素材之后,决定重点选择其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业态形式,利用场景还原的手法进行雕塑的创作表现,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写实表现手法来对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将老高邮的市井文化生活重新展现在穿心河的河岸边,重现昨日的记忆。

3.2打造独特的区域识别性用雕塑还原传统生活场景,必然生动而富有趣味性,需要考虑的是还原何种场景。笔者团队再次深入挖掘了高邮传统老民俗文化,旨在筛选极富高邮地方特色的雕塑题材,打造区域识别性强的景观雕塑空间。只有深挖文化特征才能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独特识别性,景观雕塑在此正契合了民众对于区域文化的认知特点。优秀题材雕塑所阐述的文化内涵可以成为城市区域的品牌代表,从文化形象和精神表象等诸多层面强化该区域的独特风貌肌理,可以依据此雕塑来明确认知、辨析本区域的文化脉络。可以说雕塑即是区域识别符号,具有唯一性的特征。

高邮市域总面积1 963 km2,其中陆地面积1 175 km2,水域面积788 km2,水域占到了总面积的40.1%,是水乡平原,典型的鱼米之乡,而最为人所熟知的特产便是这里的双黄鸭蛋。袁枚在《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著有“腌蛋”一条,谓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鸭蛋和高邮本地居民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有人从事麻鸭养殖,有人从事鸭蛋的加工与贩卖,有人从事鸭蛋的推广和宣传,普通市民的饭桌上也是必有咸鸭蛋这道菜。利用高邮鸭蛋这样的题材进行景观雕塑创作是再合适不过了。笔者团队以20世纪50年代高邮民歌手夏国珍演唱的一曲《数鸭蛋》作为创作主题,将其中幽默而轻快的旋律转化为具体人物的劳作场景,结合传统文学作品中对高邮市民加工鸭蛋时的细节描写,还原出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数鸭蛋”情景:两位村姑,一位半身蹲姿,单膝着地,上身左倾,正在将竹筐里的鸭蛋往篮里数;另一位女子提着一篮鸭蛋,侧身准备离去。二人情绪喜悦,似乎边唱边数。

“数鸭蛋”雕塑除双黄鸭蛋之外,高邮董糖亦是极具特色的传统特色美食,亦名秦邮董糖,据传是明永乐年间翰林编修董璘所创。《国朝献徵录》记载:“董璘,字德文,江苏高邮人,少敏勤学,永乐十六年会试第一,登李骐榜进士,授翰林编修,有时名。”600多年来,董糖颇受高邮民众的喜爱。老式的董糖加工主要靠作坊里的董糖师傅手工制作,过程极富人文趣味与生态气息。笔者依据老高邮市民的口述内容创作了第二组雕塑“董糖铺”:一位老师傅身着“董记”字样的工作,坐在作坊桌案前,正在用刀将糖坯切成小块准备包装。包装纸上有“董糖”字样。案上还有待切的数条糖坯,还有包装好的董糖随时可以售卖。桌案左侧站有一大一小两个小孩,举着手中的铜板要买董糖,小男孩右手拉着姐姐,左手牵着一只兔子灯。整组雕塑场景具备了相当的感染力,极富老高邮的时代特征。

“董糖铺”雕塑旧时高邮市民生活中用热水都需要去巷子里的茶水炉打水,第三组雕塑“中市口茶水炉”即以此作为创作依据,同时结合了中市口的片区风貌,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来进行场景还原:茶水炉旁,一女子正为客人往水瓶中充水,同时与周围客人打招呼,神情轻松自然。此女子头戴一朵花饰,身着单衣,腰系围裙。茶炉台面有四口开水锅,皆附木盖,其中一木盖被立置于一边,一旁还有竹壳水瓶两只。茶水炉烟囱背面设计浮雕一面,内容为老中市口街景。画面采取由东向西观看的视角,高邮老建筑“水部楼”形象现于其中,远处是京杭大运河,连接着高邮湖,水面波光粼粼,有数艘帆船行驶于其中。整块浮雕浑然天成,仿佛是在一块自然形状的石头表面打磨出的老中市口景观。

42卷23期华 予高邮穿心河改造工程中的雕塑设计“中市口茶水炉”雕塑王氏父子纪念馆前广场位于穿心河中段西岸。王氏父子即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二人,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扬州学派的中坚学者,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典籍。纪念馆于1994年正式建成开放,馆前大门正对穿心河,在本次改造方案中规划扩大了其门前区域,设计了王氏父子纪念馆前广场。笔者根据《高邮县志》及相关史料对王氏父子的形象进行了创作,使雕塑成为整个广场空间的视觉焦点。雕塑场景中,王念孙端坐于石块之上,右手持打开的书本,边讲解边做手势,王引之侍立一侧,左手持书本,右手按书页,向左注视着其父,似在认真聆听父亲的真知灼见。二人皆着便装,采取一站一坐的构图关系,以保持二者的空间呼应关系。如此一来,训诂学巨擘父子二人研究学问的情景便再现于广场空间中,凸显高邮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增强了穿心河景观空间的区域识别性。

王氏父子雕塑3.3雕塑的空间处理 四组雕塑均被安置于室外景观空间之中,所以除了在题材和造型上仔细考量之外,如何在空间布置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也是本次设计中需要把握的重点。优秀的景观雕塑往往是环境与雕塑互动并有机结合的结果。环境能够制约雕塑,雕塑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雕塑空间处理是雕塑创作的又一大要点。在雕塑学、建筑学中都对空间研究极为重视,空间就像盒子,盒子的外壁就是建筑实体,而盒子内部就是建筑空间,建筑师通过设计来分割空间、围合空间或组织空间,最终形成耐人寻味的空间形式。

从物质层面上来看,景观雕塑本身占据了一定量的空间,可以理解为其本体空间,而周围的环境是承载雕塑本体的基址,也是所有景观要素的基址,可以称其为环境空间。实际上,环境空间是一张图纸,雕塑本体空间即是图纸上的画。其中,雕塑本体空间是观者的主要欣赏物,是观者的审美对象,是观赏的主要着眼点;环境空间则是承载雕塑、游客甚至其他景观构筑元素、植物要素等的物质基址。

猜你喜欢
高邮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好歌好酒好高邮
谁远谁近?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
高邮风光
江苏高邮鸭集团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