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现在很多家庭,大多比较注重对幼儿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和知识技能的培养,父母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宜,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在成长中缺失了劳动的教育。对单个幼儿来说,动手劳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仍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意志锻炼、情操陶冶、品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孩子更聪明,更有创造性,对其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劳动是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劳动能促进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孩子的大肌肉、小肌肉的健康生长,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四肢和大脑协调发展。
劳动能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动手是幼儿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孩子来说,往往是通过“手巧”达成“心灵”。越是早期劳动训练,越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速脑细胞分裂发育,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潜力。
劳动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增加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而且,事实也证明,从小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爱护自己、帮助别人。
劳动可以为孩子带来快乐。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更爱生活,更理解他人。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僅获得了才干,而且体会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需要家长们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要不怕麻烦,长期坚持,多指导、多鼓励。当幼儿学会一种劳动技能、完成一种劳动任务时,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并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巩固已学会的劳动技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家长要重视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进行自我服务劳动,起床后自己穿衣、刷牙、洗脸,开饭时,让孩子拿碗分筷,稍大点的孩子还可以帮助收拾房间、扫扫地、擦擦灰。也就是说,应当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劳动的种子,从小培养他们成为勤劳勇敢、不怕吃苦的人。
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孩子喜欢的劳动,比如饭前分筷、饭后递毛巾等,应该加以鼓励,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高高兴兴地坚持做下去,这样,久而久之,便成为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不喜欢的劳动,家长可以慢慢地引导,培养一些小情趣,比如家里种的各种植物,完全可以交给孩子来管理,告诉孩子每天要固定一个时间来看一看小花成长变化,如果小花儿渴了就由他来浇浇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绝佳办法。
要让孩子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教育孩子爱护劳动果实,家长先得以身作则。我们必须教育孩子爱护劳动果实,碰到孩子随便损坏玩具时,应立即阻止。比如可把完好的与损坏的玩具作比较,问他喜欢哪一种,然后告诉他要爱护玩具的道理。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时机,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极其繁琐的工作。如果您期望您的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自强不息的性格、健壮的体格,请你一定要抓住不可复制的每一次,来为孩子多姿多彩的一生奠好基、开好头、起好步,让劳动为孩子的成长注入明快的色彩。
编辑 / 孙鲁宁
(E-mail:sln9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