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潇霖
2014年,“跨界”成为泛常态。
首先是行业间的跨界。有数据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涉及文化娱乐产业的并购案有63起,资金总额高达550亿元。与2013年的同业并购趋势不同,这63起并购案中,行业跨界占比达六成。投资文娱产业,“煤老板”已非“孤军”,餐饮业、制造业、重工业等领域的上市公司频频出手。
其次是影视制作公司之间的跨界。以电视剧起家的华策影视开始布局电影业,《小时代》系列、《分手合約》等,都为其财报增添了亮点;电视剧制作公司华录百纳,收购蓝色火焰后进军综艺市场,《女神的新衣》成为实践T2O模式的行业案例;脱胎于综艺节目的大电影《爸爸去哪儿》仅用了一个月拍摄却狂揽7亿元票房,综艺电影成一时话题。
除此之外,新媒体领域也在跨界,BAT抢滩布局视频业务备受瞩目。
跨界背后,三个层面各有原因。
行业跨界是资本逐利的天性使然。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相对低迷,文化产业的繁荣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政府大力扶植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影视行业取得了近五年来的高速增长。大电影进入10亿元票房时代,热门综艺节目天价冠名费层出不穷,这些都刺激着热钱不断涌入。
影视制作公司的跨界融合,主因是跨屏消费导致终端观众的打通,以及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制作的天然共通性。出于平摊风险的考虑,各影视制作公司会不断尝试其他领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分析,“现在,影视剧公司和节目制作公司的双向渗透正在发生,他们都在向综合性娱乐公司转型,不再满足于只提供品类单一的内容产品。”
新媒体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内容IP化和移动市场的爆发增长促使他们通过跨界寻找支撑点。有分析人士表示,新媒体向上游内容制作产业链延伸已是大势所趋,其背后的娱乐产业链价值空间巨大。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多屏娱乐使得产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无论内容,还是渠道,其属性都不再鲜明。新型的综合文化娱乐产业正在形成,随着市场主体的资源整合,以及跨界产品边际成本的降低,产业融合的马太效应将加速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