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青年教師宋飞在央视揭露学校“招生黑幕”,轰动一时;10年后的2014年5月,她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但被本校两名教授实名举报——这回是招老师,但关键词一样是“招考黑幕”。
左继承和李光陆都是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的教授,2014年5月7日下午,他们作为同组的评委,一起参加一场本系教师的招考,应聘唢呐教师岗位的是一名张姓考生。第一部分是10分钟的演奏,考生选取了山东传统乐曲《一枝花》。6名评委中,只有左继承是唢呐专家,他说:“这首曲子中最关键的传统‘气吐音,被改成借鉴自西洋吹管乐的‘三吐音,导致该曲精华尽失。散板和慢板也改得一塌糊涂。”
第二部分是示范教学,安排一个学生现场听应聘者试讲课。以往惯例,曲目由学校指定,学生随机安排。左继承说,这次学校没有指定曲目,而且学生还是考生自己带来的。“但一听,应聘者吹得还没有学生好。”最后一个部分是现场答问,左继承提出了多个常识性问题,张姓考生一问三不知。然而,其他4位评委给的分数都在90分以上,院长赵塔里木、副院长宋飞更是分别给出98、99分,“几近完美”。最后,该考生以总得分90.17分通过本轮考试。
“这也太过分了。”左继承说,权衡之下,他们决定实名举报。5月8日,左、李二人发出了实名举报信。而时间倒回2002年,著名笙演奏家李光陆,也曾因为认定有考场舞弊而当场提出强烈质疑,被校方解聘,之后在官方压力之下又复职。
中国音乐学院一直是一所“多事之校”。学校宣传部一位田姓老师认为,这与艺术家集中、各有其独特性格而且大都为人直率敢言有关。她同时提到,学音乐的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们往往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师生之间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因此在招考过程中难免会夹杂个人感情。
此语说来随意,但其实正道中了中国音乐学院不断轮回着的举报行为的根源。宋飞2004年的举报,是因为自己的3名优秀学生被“打黑分”未被录取;而按照田老师的表述,左继承此次举报,也是因为自己的学生此前未被招录;3月份,12名家长联名抗议中国音乐学院招考不公,同样有着强烈的“师承关系”背景。
随着调查的推进,记者触碰到的是艺术生招考中不为人知的关系生态和制度生态。艺术类院校每个专业招收的学生数量很少,这种激烈而又没有退路的竞争,给予了考试评委们极大的寻租空间,由此演化出一套承接寻租行为的“潜规则”——拜师——如果孩子想考某所院校,最好提前一两年拜该校该专业的教授为师。拜师之后,教授会给孩子额外补习,多是走走过场,家长则支付不菲的补习费用。据了解,有钱的学生家长,一次性给老师50万元乃至上百万元也不足为奇。
由于每个专业招生人数很少,各专业尤其冷门专业往往只有一两名老师。而在招考过程中,许多时候专业老师的打分比重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这意味着,哪个学生能进入大学,基本上就是专业老师说了算。所以家长们心里明白,拜师费、补习费,其实就是孩子进入大学的“买路钱”。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