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高考季,让我们来翻翻七常委的简历,讲讲——
习近平:“三个志愿填清华,不让上拉倒”1969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虽然身为革命元勋之子,但适逢“文革”,其父习仲勋被打倒。习撰文回忆,在陕北,光入团申请书他就交了8次,入党申请书更是写了10份。而能在“文革”未结束时读大学,也是他和当地领导力争的结果。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回忆:“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全分给了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你让我上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倒。县教育局领导仗义执言为我力争。清华来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请示学校……当时,我父亲下放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开了这么个证明,就上学了。”插队时“带了沉甸甸一箱书”、“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的青年习近平,终于圆了读书梦。
李克强:为省饭钱不敢报北大七常委里年龄最小的李克强,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考生。
安徽凤阳,李克强在此插队3年。在日后的《师风散记》中,李克强自己回忆,由于“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填志愿时,对北大“几不敢有奢望”。因此,“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
不过,在第二志愿中填报了北大的李克强,还是因为北大的优先选择权而被录取,进入在当时还保密的“政法专业”,即后来的法律系。
其他常委:俞正声技术报国,王岐山“不务正业”另外五位常委读书的材料不多,但也有故事。张德江,是七常委里唯一有留学经历的。在插队时属于“老三届”的他,从延边大学毕业并任职后,于1978年到1980年,在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留学,后来中国大使在该校演讲,还专门提到这位知名校友。
俞正声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从来没想过从政,小时候的理想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后来上大学,考哈军工,想要为国防科技事业献身,想从事国防科研”,是“理想主义者”。曾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俞,后来在上海电气集团调研时,提了很多专業性问题,集团负责人感觉他“好像是清华大学电站设备专业毕业的”,但他其实学的是弹道式导弹自动控制专业,绝对的高精尖。
而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当过7年农牧组记者、作品《夜宿车马店》成为新闻界典范的刘云山,大学就读于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师范学校。刘云山把读书作为最大爱好,写了不少散文。
1973年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的王岐山,在读书前做过知青、陕西省博物馆馆员,被当时的老研究员评曰“如果这么发展下去,他肯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研究员”。不过,王岐山却是一个在学术上“不务正业”的人,由于关注国计民生,所以他开始关注经济问题,写论文、研究资金和预算,被当时一些高级官员看到后有甚高评价。也正因此,王岐山在日后被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借调。
出生在福建小渔村的张高丽,则自称“本身就是个苦孩子”。虽然自幼家境贫寒、3岁父亲过世,张高丽还是凭着勤奋考入晋江侨声中学,并在中学时成为校学生会主席、乒乓球协会创办人,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1999年,张高丽被清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并被母校厦门大学聘为管理学院院长和教授。(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