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风徐徐穿过盛美村,郑廷同与家人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用福州话闲聊着,享受着这个闽江口边小乡村的宁静。他们都是华侨,刚从美国回来,打算在村里呆上两个多月。在美国,他们可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如今郑廷同在美国经营6家餐馆,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
美金堆砌豪华空村36岁的郑廷同,身材微胖,身家不菲,是三个美国小公民的父亲。郑廷同一家人所在的盛美村,村里大部分楼房和设施都是移民者的杰作。干净平整的水泥村道,气派的敬老院、门庭,鳞次栉比的独院洋房,都是用美金建起来的。在整个有着“侨乡”之称的福州亭江镇,95%以上的家庭都有人在美国,盛美村也不例外。现在多数时候,村里已经看不到多少人了,村里最新、最豪华的四层洋房却常年没人住——最先偷渡出去的人,在拿到绿卡或公民身份之后,陆陆续续把留守的家人也接了出去。只有清明节、春节的时候,回乡的人多了,村子才被填充进热闹的烟火气。
像郑廷同这样早年出去的华侨家庭,通过多年打拼累积了充裕的财富之后,并不吝于回到村庄用财富置换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名声和威望。村里要筹备公共基础建设,华侨们也大多积极响应,从美国寄来美金。在整个亭江镇,水泥公路、敬老院、豪华门庭几乎是每個村的标配。
“偷渡是大势所趋”盛美村的海外移民史,可以追溯到郑翠萍的爷爷辈,甚至更早。因为有“蛇头之母”、“偷渡皇后”之称的郑翠萍,正是出生在此地。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偷渡高峰期里,村里偷渡出去的人,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郑翠萍及其弟弟郑美扬庞大、错杂的网络,这其中包括郑廷同的父亲和三个堂哥。
不过,在那时,偷渡被认为是不得已的选择。“村子就这么大,田就这么多,不出国的话,只能像现在的民工一样,出去外面打工。”郑廷同说。而此时,美国餐馆一个小工的月薪已经达到1000多美元,按那时的汇率,是国内收入的十倍以上。
曾在政府负责反偷私渡工作的杨享齐也表示,当年对偷渡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偷渡是大势所趋”。事实上,包括华人世界一位重要的蛇头、如今亭江当地人眼中殷实但低调的“老板”郑美扬,也从为白人餐馆洗盘子起家,与美国其他最底层的穷人一起挤过紧张的铺位。
肯努力都会出头——这是亭江镇偷渡出去的人的“美国梦”。尤其是在1986年,美国实行移民改革,有条件地大赦了300万非法移民,使得一些偷渡的亭江人提前拿到了合法身份,他们把家人接到了美国。郑翠萍、郑美扬姐弟的偷渡网络以几何倍数扩张,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通过郑翠萍、郑美扬带出去的人,都对这姐弟俩感恩戴德。郑廷武对郑翠萍的评价颇高:“没有萍姐,就没有现在的福州和纽约。”
兴也移民,默也移民最多的时候,盛美村曾有1000多人,但是现在村里常住的本地人,仅两位数。
往日盛行的偷渡之风,近年已经退了温。不过,也有华侨嗅到了国内今年的发展趋势,回国投资办工厂、做生意。“有的人想回来,有的人不想回来,各有各的理念。”杨享齐说。这位福州开发区外侨办的负责人才接手三个多月,就已经接待了三四百个想重新上户口的华侨。
只是,现在的多数时候,盛美这个因移民而兴、又因移民而默的村子,本地人还不如房子多。最近短短的时间里,村里又有6位80多岁的老人相继去世。有些院子里的杂草甚至已经齐腰。那些漂亮、豪华得可以称得上别墅的洋房,铁门紧锁,常年沉寂得像死去了一般。“5年后,村里可能就没有本地人了。等我死了,我儿子就不会回来了。”郑美扬说。(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