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了一桩奇闻:江西瑞昌一名初中没读完的铁匠魏崇金,伪造党员身份、伪造学历,在42岁那年摇身一变成为官员,一度官至国务院扶贫办下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
舆论对这起身份造假事件的关注,焦点似乎集中在魏崇金的铁匠身份上。这种聚焦显然预设了一个前提,即铁匠不应该成为官员。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基于中国当前仍是“身份社会”的现实。从这个角度观察,舆论预设的前提确与现实相符。但是,符合现实的判断并不意味着一定就合理。之所以关注这则新闻,是因为这其实足以引发一个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铁匠也能通过正当途径当官,会是什么样?
事实上,魏崇金并不是第一個被媒体曝出的“假官员”。从以往案例来看,一些人假冒官员,并不全是为了以官员身份谋财。比如,因假冒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而闻名的下岗工人赵锡永,就曾在法庭辩护时表示,假冒官员主要是因为感觉怀才不遇,参加公务员考试没考上,但“自认专业水平不错,比很多领导强,觉得自己也能当好领导”。从媒体报道来看,赵锡永这个“假钦差”的表现还称得上称职。
换句话说,魏崇金、赵锡永等人选择“骗官”,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如果他们不造假,就没有机会成为官员。我们呼唤机会均等,但现实中人们很难逾越身份的鸿沟壁垒——如果身在体制之外,即使再有才能,即使再有为人民服务的情怀,除了从零起步参加并通过公务员考试,也几乎没有获得公职的路径。
“身份社会”的格局阻碍正常的阶层流动,其后果,不仅是滋生假冒官员问题,更遏制了社会的活力。一方面,它将很多有公共服务意愿也有才干的人挡在官场之外,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另一方面,它让那些混迹官场的“南郭先生”尸位素餐,招致民怨。
美国总统里根在入主白宫前,曾是一名B级片演员;奥巴马在竞选公职前,也曾在芝加哥做过多年的社区工作。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都曾是“铁匠”。虽然中国的国情和制度有异,但既然中国梦是每一个人都应公平地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就应通过改革,逐步建设一个不以身份决定终身成就的社会,让有意从事公共服务的“铁匠”们不用冒险去造假当官。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