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兰
摘要
在介绍了马铃薯晚疫病病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病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寒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处理。
关键词海晏;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8-09762-02
海晏县位于青海省北侧,毗邻青海湖,全县都位于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原地带。由于海晏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马铃薯种植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展,马铃薯晚疫病也开始蔓延,由于青海省都处于湿度较大地带,所以种植的马铃薯很多都因晚疫病而逐渐死亡。近几年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马铃薯晚疫病频发,降低了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鉴于此,笔者介绍了高寒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海晏栽植马铃薯提供理论依据。
1晚疫病的发生
[1-2]
马铃薯晚疫病是最严重的马铃薯疫病,容易致死。在高寒地带,如海晏县更易暴发晚疫病,严重时会导致近千亩地颗粒无收,海晏高寒地区成为马铃薯疫病的重点发生地带。
1.1晚疫病病害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部位主要是马铃薯的茎叶和块根,地上部分的危害最严重。马铃薯的病斑一般在开花过后就会显现出来,首先是发生在地上部分,叶片叶尖上出现病斑后,迅速扩展到整个叶片,之后是茎、块根都出现病斑。叶上的病斑多为水浸状的褐色斑点,通常在这些斑点附近还会有黄绿色的叶片褪绿现象,在海晏县由于空气湿度较大,病斑会由叶片迅速扩展开来,斑点遍布整株植物。等到病毒蔓延到叶柄和茎叶上时,叶柄上会出现黑褐色条斑,病情严重的马铃薯甚至会出现遍布全株的斑点,以致全株干枯而死。茎部也会出现黑褐色的长短不一的条斑,在海晏县很多发病的马铃薯甚至开始长出白霉,这也是由于地区气候湿润所致。当蔓延到块根时,薯块上出现紫黑色小斑,慢慢扩展,薯块开始凹陷,病斑也不断扩大。此时病毒已经侵入到块根内部,整个薯肉都已经开始腐烂,整株植物已经陷入瀕死的状态。晚疫病暴发时,病叶枯萎蜷曲,全田叶片一片焦黑并大量脱落,湿润地土壤中的薯块全部腐烂,同时还会导致其他病毒菌侵入,马铃薯种植地也遭受损害,种植的马铃薯也将无获。
1.2晚疫病传播途径
1.2.1
薯种传播。在高寒地区,病毒菌残存在薯种中,借薯种在高冷地区过冬。待次年播种时,残存在薯种中的病毒也随之进入土壤。若是病毒侵染已经非常严重的薯种,一般来说都不会再发芽,枯死在土地里;侵染并不严重的薯种依然能够发芽,但是由于携带病毒,很快就会暴发晚疫病,还会传染给其他植株,整片土地里的马铃薯都有可能染上晚疫病。
1.2.2
块根传播。发病马铃薯茎叶上的病毒随着雨水滴落到土表上,会渗入到块根上;茎叶上的病毒随着植株的生长而蔓延到块根上;在收获时,健康的块根与染病的植株接触也可能染上晚疫病。总之,马铃薯块茎的病毒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的,游动的孢子病毒不断感染其他健康植株,造成疫病的大暴发。
1.2.3
空气传播。染病的其他品种,如瓜类等水果也有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在马铃薯种植地的临近地带,若是种植携带病毒的作物,就很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给马铃薯,导致马铃薯也携带病毒。
1.2.4
土壤传播。若是种植马铃薯的耕地上曾经种植其他带有病原菌的植被,植被上的病原菌残存在土地中,马铃薯种植在上面,则会因为土壤已经被污染而染上晚疫病。土壤中的病原体随着耕作而被携带出来,接触到马铃薯的叶片或叶柄,在适宜条件下会发病造成马铃薯晚疫病大暴发。
1.3晚疫病发病因素
晚疫病发病因素主要是因为低温多雨、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海晏县由于地处青海湖北畔,海拔又高,正是位于低温多雨、湿度大的气候范围内,所以晚疫病发病率很高。雨季来临时,海晏县昼夜温差很大,马铃薯正值开花之际,生长很旺盛,而田间湿度很大,加上马铃薯种植地郁闭,成为晚疫病发生的最佳时间。若是碰上雨季,接连下雨不断,晚疫病会大暴发,随着雨水传播开来,还会危害到其他作物。此外,马铃薯品种和栽培技术也与发病有关系。抗病性较强、健康矮状的植株更能抗病,而衰老、纤细的植株易染晚疫病。播种密度、施肥多少、土壤的肥沃程度都与晚疫病发病率有关,密度、肥料适宜能够降低晚疫病的发病率。
2晚疫病综合防治策略
晚疫病暴发危害极大,若蔓延开来,不仅使马铃薯收成大减,还会导致其他作物受到威胁。由于晚疫病很难控制,就目前的防治措施来讲,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辅以其他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地,可从根源上消灭晚疫病发生[3]。加强栽培管理,注重栽培期间的各项防治措施,最后辅以药剂处理,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晚疫病对马铃薯的危害[4-5]。
2.1选用抗病品种
对于马铃薯而言,选择无病抗病的品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染病的问题。马铃薯的块根最易感染病毒,一旦感染很容易蔓延,导致整株植物暴发晚疫病。马铃薯的品种不同,其抗病能力不同,中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抗病。晚疫病病菌易发生变异,培养几年的马铃薯可能不再抗病,需要进行改良。目前常用的改良方法是水平抗性的筛选。在高寒地带,抗性较好的品种大致有青引5号、青薯2号、青薯9号。
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在一季栽培区建立无病留种区,进行严格管理、防治病虫害等,采取单收单藏的方式,为下年预备良好的种质资源。通过栽培管理、扦插育苗等方式进行种薯脱毒。此外,为了确保无感染,在马铃薯播种之前需要对薯块进行消毒,用酒精或高锰酸钾和甲霜灵锰锌喷雾进行喷洒或浸泡消毒,消毒之后晒干马铃薯薯块,直至播种都不再进行翻动。
2.2加强栽培管理
2.2.1
合理轮作。马铃薯晚疫病可通过土壤空气传播,在种植马铃薯的耕作地上进行轮作,种植一些适宜在高寒地带生长又能够防治晚疫病的植被,如胡萝卜、洋葱等,能够很好地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合理的轮作措施不仅能够保证产量,也利于土壤改良,使贫瘠的土地变肥沃,还能够减少田间残留菌源。
2.2.2
及时早播。马铃薯晚疫病多在马铃薯开花之后的时节暴发,即在7、8月份时晚疫病病情最严重。及时进行早播有利于马铃薯生长避开7、8月这一病情高峰期,从而减少发病概率。选择一些早熟品种能够提早收获,从而躲过7、8月份的收获期,大大减少马铃薯的损失。
2.2.3
高陇栽培。马铃薯播入土地后,应加厚土壤,从而降低马铃薯的发病概率。原本在叶片或是其他地方的病原就不会随雨水进入到马铃薯的块根上,厚厚的土壤保护了马铃薯的块根,使其不易被病毒感染。推广高陇栽培,尤其在秋季雨水多、 墒情好的高寒山旱地区有重大意义,不仅能够解决块根感染病原的问题,也能够很好地利用雨水,使马铃薯块根免于被雨水浸泡导致腐烂而死。
2.2.4
科学种植。合理密植既能够减少杂草生长,也能够在马铃薯进入块茎膨大期时防止茎叶徒长。种植高杆品种时比种植矮杆品种时的密度应当稍稍减小,密度过大或是株型高大都会使小气候温度增加,易发病。合理密度可保证田间种植作物能够充分吸收养分和光照,减少染病机率。
2.2.5
控制生长剂。在花蕾期,应适当喷洒生长剂,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如喷洒多效唑溶液有利于植株矮化、健壮生长,能够降低田间郁闭度和空气湿度,有利于植株健康生长。控制生长剂的用量也是控制植株发病的一个有效方法,生长剂有利于降低湿度,从而降低发病机率。
2.2.6
適时管理。及时清除中心病株,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去除,以免感染其他植株,若是发现其他病株也要摘去病叶,就地深埋或是一并清除。为了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应勤施肥、勤浇水,土地要浅耕灭茬,做好防寒防旱工作。雨后田间积水多,及时排水清渍,降低土壤湿度,可控制晚疫病发病条件。
2.2.7
及时早收。在收获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先将马铃薯地上部分割除,运往其他地方。将这些早收的茎叶进行消毒,使用稀释的硫酸铜溶液浸泡杀青,可避免收获时由于雨水的原因而发生晚疫病病菌侵入块根的情况。
2.3药剂处理
药剂处理主要分为化学药剂和生物源药剂处理。晚疫病防治措施主要在3个时期:齐苗期、结薯期和后期遇阴雨特别是阴雨加有雾的天气,在天气转晴后要及时进行防治。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处理时,选用保护剂,但为了减少抗性,最好是几种不同的药剂混用,如大生、银法利、安泰生、杀毒矾等是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生物源药剂,主要是提取一些植物体内的能够抑制晚疫病病原的成分来进行防治。很多植物的体内都存在抗病原的成分,如漏芦、板蓝根、苦参、五倍子、知母等植物的体内就存在抗原。将这些植物的有机溶剂提取物或水提取物制成药剂,喷洒到马铃薯上,可抑制晚疫病发生。生物源药剂对马铃薯的副作用很小,产生的抗性也小,是预防晚疫病的极佳方法。
药剂的使用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喷洒在叶面上,在病害发生之前喷洒一次能够有效防治晚疫病。发病之前,选用化学保护剂进行处理,每隔一段时间喷洒一次,发病之后为了有效抗病,应当选用混合药剂进行处理。另一种是在拔除中心病株的地方和旁边都进行消毒,喷洒各种药剂预防病毒暴发,最好是在直径50~60 m以内进行消毒,确保晚疫病病毒没有传播开来。还有一种是对重病灾区应勤喷洒,一日几次,对土壤也要进行预防防治。
3结论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不仅是要依据理论,还应结合当地的环境气候。海晏作为高寒地区栽植马铃薯,更应注意晚疫病对马铃薯的危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并重,以确保能够将马铃薯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黄中红.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中国种业,2011(6):79-80.
[2] 漆文选.高寒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识别与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2008(3):60-61.
[3] 凌永胜,汤红玲.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育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福建农业科技,2004(4):47-48.
[4] 王吉福,胡英忠.青海高寒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3(9):164-165.
[5] 姜玉芬.高寒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中国园艺文摘,2010(10):15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