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开播以来,拥有“重大新闻首发权”的《新闻联播》,早已成为“中国政坛风向标”。从中央领导,省级大员到许多企业家,都与它有过不解之缘。因为《新闻联播》,还衍生出不少高层秘事;它的主播亦因此具有了社会影响力,有的还当上了官方要职……
“重要的是谁没出现” 对新闻联播所具有的政治影响力,人们都不会有异议。
早前,曾有此次退休的张宏民穿中山装,引起多国使馆揣测的故事。对《新闻联播》“解读密码”般的关注,也发生在今天的省部级大员身上。2014年“两会”时,青海省省长郝鹏自曝,去年上半年,他和省委书记骆惠宁每周三必看《新闻联播》,为的就是从国务院常务会议新闻中,寻找一些“中央即将出手刺激”的信号。
在不少人看来,读懂《新闻联播》释放的信息,就可能抢得发展先机,或是发家致富。一个经典的例子是,1992年,吴仁宝从 《新闻联播》得知小平南巡讲话信息后,判断全国经济要大发展,因此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至少赚了一亿”。
对企业家而言,能登上新闻联播不仅意味着荣誉。去年10月,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现身《新闻联播》谈非公企业创新后,原先连续发绿的三一股票立马变红。
作为公众“直通中南海”的窗口,《新闻联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头条的安排,排名顺序,镜头停留多长,都被津津乐道地讨论。有人甚至总结:“一些活动谁出现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没出现。”
1987年春,久未露面的陈云来到杭州,此时港台及海外报纸已有他“重病在身”的揣测。4月4日上午10时,陈云来到杭州西郊的云栖,脱下大衣、帽子,与干部群众一起植树。警卫员劝道:“天凉,可以戴上帽子。”陈云拒绝了:“戴帽子照相看不清楚。”几天后,薄一波到杭州看望陈云,一见面,薄就兴奋地说:“我在电视里看你种树使劲还挺大哩。植树辟谣,谣言不攻自破呀。”
有高层“拒绝上镜” 作为《新闻联播》的报道对象,领导人与报道他们的主播之间亦有交集。
央视内部人士透露,重要领导人出访,一直保持着新闻联播播音员随访并出镜报道的传统。他们除了出镜、在出访地为新闻配音外,还要兼任记者提问。出访结束时,还要向外交部官员采访出访成果。
“请康辉来提个问题。” 习近平主席2013年6月访美与奥巴马会晤后举行记者会,第一个问题就钦点了《新闻联播》主播康辉。
平时,领导人与主播也可能在工作中相遇。2004年的一个场合,当李瑞英谈到“过去一年,央视收视率提升,平均每人每天收看时间增加了4分钟”时,在场的李长春曾打断她的发言:“你这个收视率是抽样调查得出的吗?”“是全国性的调查吗?”都得到肯定答復后,李长春补充说:“要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人们才喜闻乐见,才能提高收视率。”
事实上,领导人对央视“改文风”一直非常关注。对《新闻联播》中有关自己的报道,他们也有严格要求。据朱镕基任总理时央视的随行记者贺永强回忆,“除非重大的时政活动,一般的外事会见,朱总理都要求不上电视。他曾开玩笑说自己:‘一个丑老头,老在电视里出现,人家会说,他在干嘛呀?”
“李代表”与“海主席”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当晚《新闻联播》播报全会分组讨论场景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一张熟面孔——李瑞英。她戴着红色胸牌正在发言,但她并非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谜底很快揭晓:李瑞英是作为十八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列席全会的。
因其代表性、号召力与影响力,《新闻联播》主播也会被戴上各种显赫头衔。如各级党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和大学兼职教授等。如身为中直机关青联委员的郎永淳曾与中直青联主席及高校60名师生座谈并指出,“中国的媒体不仅应该是社会瞭望者,还应是脚踏实地的大地丈量者。”另一主播海霞,则担任全国青联委员、河南省青联副主席等职。今年5月4日,海霞被聘为河南省直机关青联名誉主席。
《新闻联播》主播受邀讲学或受聘为教授的就更多了。
主播任要职,不光有助于某些地方机构“扩大代表性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承载着公众信任,更便于反映民意,正是主播担任要职的优势。李瑞英曾透露,播音组每天会收到大量来信,有的提案是自己走基层调研得来,还有的提案则汇聚了跑口记者和走基层记者的集体智慧……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