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不易
国民政府时期的县长任用, 有考试和荐举两种途径,但想要通过考试当县长很不容易:首先,县长考试举行的次数非常少。据统计,1928-1929年湖广和东南各省先后举行过一到三次县长考试,共录取1300余名,此后直到抗战结束,多数省区都没有再考过。其次,考试竞争非常大,比如1928年广西举行第一次县长考试,与试者数百,仅录取一名。再者,即便考上了也得不到实际的任用,比如江西省在抗战前考试录取63人,而实际任用为县长者仅12人。
更多的县长是通过保荐选出来的。当时规定,举荐县长由民政厅长提名二到三人,然后按法律手续转请任命。这就意味着民政厅长大权在握,难免滋生腐败,甚至有人公然将出卖县长当做敛财工具。比如1929年,传闻江苏省民政厅长缪斌出卖县长职位:一等县县长6000元;二等县县长5000元;三等县县长4000元。
安稳更难
民国县长更迭非常频繁,以河南为例,仅1931年就更换县长226人次(当时河南共有112个县)。很多县长的任期不满一年。
首先,要祈求省府主政者不要更換。每一位省长官上台,必然出现一次县长大换血。以甘肃为例,据1936-1940年任西和、成县县长的马廷秀回忆,在西安事变之后,朱绍良任省主席,前主席于学忠的势力被驱除,相应的“陇南原有十一个县长中,十个都被撤换了”。
其次,得跟当地土豪劣绅搞好关系。“县长如不和豪劣勾结一气,必站不住,若和豪劣一同剥刮,那钱得了,官声也好。”而那些锐意进取者,多半铩羽而归。比如冯玉祥主政河南期间,力谋刷新政风的县长吉介到任后,就因各乡镇士绅处处阻挠无法施政,最终被迫离职。
上级管辖机构林立也让县长不胜其烦。据统计,在四川,县政府之上的管辖指挥机关多达37个;在湖南,直接间接指挥监督县政府的政治、军事机关有33个;在湖北,县政府的各种上级机关也有31个。县长职责繁杂,仅国民政府《县长须知》中所规定的基本职责就有民政31大项、财政28大项、建设48大项等172大项。每一大项中,又分出来许多小项,如民政类31大项又可细分为160小项。
在二三十年代,一个县政府少仅10余人,多亦不过20-30人,而省政府公务员人数,少则四五百,多则逾千。这么少的人,做这么多的事情,除了对各方面都敷衍塞责,几乎没有别的办法。
民国期间对县长的惩戒之多奖励之少,也是罕见的。以河南为例,1931年到1935年河南省县长所受惩罚总计750次,奖励仅116次,甚至连“境内电线被窃”都要给县长惩戒。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在军阀混战时期或者战争年代,要想当好县长,筹钱募兵的工作一定得做得漂亮,要不然轻则丢官罢职,重则可能性命不保。比如甘肃高台县县长因为给青海马步芳集团筹款不力,就受到了软禁。从县长受奖和受惩的原因来看,征粮征兵占到了80%以上。
面对军阀们的威逼,一些县长为了自保,想出各种奇妙的招数。比如1947年在河西临泽县任县长的袁第锐,赴任前特意致信马步芳要了一张照片挂在办公室,让来县府催粮催款的驻军认为自己与马步芳关系非同一般,以有所震慑。
去职也不省心
民国时期县长实行的是“承包体制”,即一位县长上任、卸任,不仅从科长、秘书到收发、差役全套班底随他同来同去,解职时财政收支也要全盘交代清楚。县长更替交接一次,全县田赋、积谷、城墙、衙署、文庙、公产等,均须清查一次。而全部盘查全县积谷往往就需要几个月,更别提其他事项了。繁琐的移交手续一般需要数月甚至几年时间,这期间所需各项费用要由县长个人承担,甚至远远超出县长所能承受的范围。比如江西有一位县长在职不满两年,计其所得薪金不过4000元,而办移交的费用即高达2000元。
这样高的交接费用,如果奉公守法的话,当县长就肯定会成为赔本买卖。事实上,根本不会有县长傻到真正自己掏腰包来做这些事情,即便是为了筹集去职时的移交费用,县长在任期间也难免贪污腐败。
因为县长存在贪腐行为,离任时交代不清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成为当时官场的通病。比如在广东,1925-1936年间移交不清的县长共有548人,每年平均有49人,占到去职县长人数的80%以上。这些移交不清的情况很容易激发民愤,引起官民对立,损害政府威信。
民国时期曾任酒泉县县长的魏允之曾说:“全副精力,须以百分之三十应付土劣;百分之三十周旋驻军各军官;百分之二十办理等因奉此;其余百分之二十姑得努力地方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