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跃群 张飞霞
摘要 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的微观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在地区间具有显著差异,形成地区间4类主导的借贷机构;在地区间影响因素分析上,运用Probit方法,引入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5大类特征变量,揭示特征变量与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地区差异关系。结果表明:农户资产存量因素、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影响农户金融需求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人力资本水平、资金用途对借贷地区差异相对弱化。最后,就如何实现我国农村金融差异化平稳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户借贷需求;地区差异;影响因素;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 S-9;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943-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micro data about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farmer credit situation survey, statist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farmers financial borrowing demand in the regi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at form four dominant lenders. And then use the Probit model, measurement analysis five kinds of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about farmers financial borrowing requirements and reveals their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rmers inventory assets factor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farmer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about farmers financial borrowing. The relative weakening of basic family farmers, human capital level and capital uses. 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brief policy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achieve our country rural financial differentiation steady development.
Key words Farmer credit dem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factors; Probit model
农村金融借贷需求问题因其对拓展我国金融市场、活跃农村资本市场、实现农民增收共富具有特别重要意义,使得与之相关研究广泛而深刻。其地区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是探索我国农村金融借贷需求的切入点,也是导致我国农村资源的逆向选择和逆向流动主要因素。纵观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不难发现,相关研究一直被隐含在整个农村金融供求分析中,鲜有文献具体系统研究农户金融借贷需求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研究的深入,其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全国范围内农村地区农户金融借贷需求数据匮乏,使得关于此研究难以深入开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农村金融真正需求者的农户却很难从该领域获得各种服务,进一步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落后、金融体制效率低下、金融需求抑制、金融服务盲区等问题。因此,加强我国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地区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是逐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关键性和战略性问题,对深化和探索我国“需求导向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国内学术界关于农户金融借贷地区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西部之间。史清华比较了沿海和内地农户借贷之间的差异,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地的借贷偏向生活,沿海则偏性生产[1]。李延敏等研究发现我国农户借贷需求行为整体呈现东、中、西梯级递减格局[2]。伍艳对比发现东部地区农户金融供给繁荣、活跃,市场化程度高;西部则与此相反[3]。在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上主要围绕农户借贷特征与正规金融信贷配给间的关系,研究對象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国外的代表研究包括:Zeller对马达加斯加189户农户调查表明,贷款者家庭的“债务-收入”比会影响贷款者被信贷配给的可能性[4]。Pham等于1997年对越南3省300多农户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户选择正规还是非正规借贷与农户借款目的、生产能力、年龄、教育程度及所处地区有关[5]。国内学者在农户金融需求层面也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史清华对山西745农户的调查发现,农村借贷活动逐渐频繁,正由生存性借贷向发展性借贷,传统“道义小农”向“契约金融”转变[6]。黄祖辉等通过控制信贷可得性的意愿调查与假想式问题的改进思路,分析得出大部分农户对正规与非正规信贷需求均是以消费型为主[7]。综合以上国内外关于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发展阶段、地区和类型的农户,其需求特征具有显著区别。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还有以下两方面有待完善:一是农户金融借贷需求调查数据多集中于某几个特定省份缺乏整体性和代表性,无法从全国范围内系统反映不同地区农户金融借贷需求的行为特征。二是对农户金融需求研究仅局限于金融层面,没有与农村生活生产特征有机结合。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从全国范围内实证分析区域间农户金融借贷行为的地区差异化及其影响因素,并最终落脚于建立基于“需求导向性”的农村金融发展体系。
1 农户金融借贷需求的地区差异
该研究综合运用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10省份20 040个农户借贷情况的问卷调查,将总样本按照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东北、东、中、西4大经济区(表1)。围绕农户已经发生的金融借贷行为,从借贷需求以及时间与规模、借款来源和用途、借款期限和利率、借款抵押和担保、还款资金来源和方式五类因素分析农户金融借贷的地区差异。
1.1 借贷需求、发生时间与借贷规模差异
样本农户中有贷款需求的占49.7%,无需求占50.3%,两者相差甚小。其中东北和西部农民金融需求分别为60.55%和57.83%,远高于东部和中部的42.43%和39.97%,4者间最大差接近20个百分点,可见我国4大经济区间农户金融需求差异显著。
农户借贷时间具有显著周期性,借贷高峰期为每年3、4月份春季农耕忙期,在东北地区尤为明显,借贷比例高达23.4%,约占全年借贷总数的1/4。在9月秋季农耕期,会出现一个借贷次高峰,说明农户借贷时间与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周期性具有重要相关性。從农耕借贷规模来看,据何广文等的调查[8-9],1996和1997年样本农户借贷均值为1 553元和2 442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户的借贷规模已大幅攀升,现阶段我国样本农户的借款均值已达6 120元,东部地区已最达8 897元。但5 000以下的小额信贷仍占73.9%,农户期望的贷款额度需求仍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1.2 借贷期限与利率差异
由表2可知,农户借贷以短期为主,在东北尤为明显达92.4%,中部最低为75.2%。长期借款则与此相反,平均期限为5.75年,中部地区最长为6年,东北为4.8年。这与地区间农业生产的特征相关。利率作为农户借贷的主要成本,调查显示全国样本农户借款利率均值9.5%,短期利率为8.2%,长期为10.8%。据韩俊对29个省市1 962户农户的调查显示,64.9%的农户所能接受的最高借款利率为5.58%,现行利率偏高,农户的借贷需求仍受到普遍抑制[10]。此外,地区间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大差异,西、东北部利率分别为10.1%和9.9%,普遍高于东、中部地区6.5%和8.6%。
1.3 借款来源与用途差异
农户金融借贷来源于两条途径:一是以农信社为代表的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二是以亲、朋为代表的非正规贷款,两者占比为33.5∶66.5,一次性贷款均值为8 896与4 765元,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仍是以非正规金融占据主导地位,且农村金融市场的倒挂与抑制现象严重。4大经济区样本农户借贷来源比重分布统计分析来看,如图1所示,农户借贷来源存在4类显著差异。东北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占比最大达44.9%,该区是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区域;中部两者间占比为14.7∶75.3,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占主导地位的区域;东部地区农信社以外的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比例高达10.4%,是多种正规金融机构混合发展区;西部地区两者占比为31.6∶68.4,该区则正处于非正规向正规机构发展的过渡期,充分显示出我国农户借贷的地区差异性。
从借贷用途来看,表3所示,农户生活与生产需求之比为59.9∶40.1,相差近20个百分点,在中、东部地区差距尤为显著,但东北地区则生产性需求则占据主导地位。具体来看,农户生活性需求以生活质量改善性和预防突发性为主,如建房、子女教育、看病,3项占比分别为12.5%、12.3%、12.2%,这与农户的储蓄资金用途有较大的相似性。在农户的生产性借贷中农业与非农生产经营之比为30.3∶8.3,对购买农机、兽禽等农业生产投入占主导,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正处于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式转变阶段。
1.4 借款抵押和担保差异
农户的金融借贷需求,主要是通过抵押、担保途径来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调查表明农户抵押、担保主要发生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过程中(共2 278户),建立在亲朋关系上的非正规金融抵押、担保要求较低(共405户),两者之比为72.4∶5.8,只有较少农户贷款中发生抵押或担保,大部分贷款只是依靠农户个人信用状况开展的无条件贷款,这是非正规金融机构主导农村信贷的主要原因。从农户的抵押品来看,在正规金融机构借贷过程中,以房屋作为抵押的比例最高达45.6%。程郁等对29省市1 962户农户的调查显示,在申请贷款被拒绝的农户中,38%的农户认为是缺乏抵押和担保而没有获得贷款[11];而西部地区农户担保、抵押发生率为73.2%大大高于全国均值,主要因该地区抵押品较为灵活、充足。因此,发展农村金融借贷服务,应注意从改善农村抵押品的局限性着手。
1.5 还款资金来源和方式差异
我国传统小农经济决定了农户的还款资金来源主要为农业经营收入占比为60%,东北高达90.8%,而东、中部农户还款资金具有多元性,如表4所示。从还款方式看,是否约定还款方式与农户的借款来源具有密切关系,正规金融机构通过与农户签订的规范合约约定一次性还款或分期还款,东北正规金融业务较为完善,一次性还款达79.6%;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还款方式主要为“何时有钱何时还”为33.5%,中部地区的非正规金融借贷业务繁荣,此方式达46.5%为全国最高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农户5大类借款行为经验分析,发现农户的借贷行为具有显著的以下几个特征:农业生产季节周期性、短期小额信贷、民间借贷发生率远高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生活性借贷多于生产性借贷、个人信用借贷高于担保抵押性借贷这5大特征。同时,4大经济区之间,由于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方式决定农户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选择倾向性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在不同地区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东北地区为正规金融机构现代服务区,东部地区为多种正规金融机构混合服务区,中部地区为非正规金融机构传统服务区,西部地区处于金融机构发展过渡期。
2 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模型设定
为明确分析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借贷需求差异化因素,引入Probit模型,定量估计特征变量与金融借贷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
纵向分析发现:第一,农户个人的资产存量、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为影响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差异化的主导显性因素。其中,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抵押、申贷程序等互动机制与农户生产、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使农户形成更加倾向于选择民间贷款的认知偏差,这一思想长期固化了农户的信贷选择,也是我国非正规金融机构占据主导地位和农村信贷改革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第二,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人力资本水平、农户资金用途偏好为影响农户借贷需求的次要因素。Pop、Student、Edu直接促进家庭资金需求,对农户的借贷额均具有正向作用;源于农户家庭中“原始积累”、生产组织自稳定性等[13],Age、Labor对借贷需求具有负向作用使信贷需求减少。
综述以上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影响农户金融需求的相关因素对其借贷行为和地区差异具有解释作用,表现为我国4大经济区间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多样性和差异性。②从农户基本状况、人力资本情况来看,农户潜在金融需求迫切,生产和非生产性借贷比重逐步增加。③农户与机构之间矛盾普遍存在,并影响双方的行为选择,促使农户借贷中首选非正规性金融机构而对正规金融机构存在心理障碍,并逐步形成深层制度性需求型金融抑制和需求主体的压抑性选择偏好。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该研究从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差异视角,采用Probit计量方法,分析全国10省份20 040个样本农户的借贷数据,探讨农户金融借贷需求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经验分析表明:农户金融借贷行为具有周期性、小额性、短期性、民间性、生活性和个人信用性等特征;地区间占主导的借贷来源具有显著差异,东北正规金融机构占主导地位、东部信用社外的正规金融机构规模比例较大、中部仍为非正规金融机构占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西部正规金融机构比重逐步增加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计量分析发现农户的资产存量、正规金融机构的互动机制是影响农户金融借贷需求主导因素,农户基本情况、人力资本水平与资金用途对借贷影响则相对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