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有序,比翼双飞

2014-04-29 18:22陆燕玲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文教学

陆燕玲

摘 要:语文教学围绕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和提高人文素养而有效地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是内化和吸收,是对语言的理解,是基础。写作是表达和交流,是语言的表述,是发展。读与写的结合,就是学与用的结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读写有序,读写融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读的教学过程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文教学;模仿式;想象式;理解式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可以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形式和艺术感染力,写作是把了解的内容、懂得的道理、明白的规律及思考的问题,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开发利用教材,有效挖掘文本中的习作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实现两者的双赢十分必要。

语文教学围绕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有效地进行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和提高人文素养。阅读是内化和吸收,是对语言的理解,是基础。写作是表达和交流,是语言的表述,是发展。读与写的结合,就是学与用的结合。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读和写是课文评价不变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读写有序,读写融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读的教学过程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我们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地方,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更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实践的粗浅体会。

一、依葫芦画瓢,模仿式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葫芦画瓢”操练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片段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笔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段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可要求学生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句子,而后进行仿写。

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鳥,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一会儿仿佛威武的狮子、盛开的花朵、游动的小鱼、叫鸣的公鸡,这些形状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形状。

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像上面提到的句式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如:“有的……有的……还有的……”“假如……假如……假如……”“好像……好像……还好像……”等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在教学《儿童诗两首》这篇课文时,我发现文中的两首诗都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语言也通俗易懂,在让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后,让学生仿造课文写写,效果非常好,以下是其中一篇:

我想

我想把鼻子

放在充满花香的花园。

春天,桃花盛开,

夏天,荷花怒放。

秋天,菊花争艳,

冬天,梅花绽放。

我闻啊闻——

那花香时时刻刻都闻得到。

我想把耳朵

安在大自然中。

倾听百灵鸟的歌声,

倾听动物的窃窃私语!

我听啊听——

大自然的声音在我耳边回荡。

我想……

再如:《童年的发现》,文中有一段“梦中飞行”写得相当漂亮:“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清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在教学之后,我引导学生以《我做了一个神奇的梦》为题进行小练笔,梦境对学生来说简直太熟悉了,有学生在梦中把自己想象成拯救人类的地球卫士;也有学生写到月宫游玩,嫦娥姐姐送我一朵能治百病的七色花;还有学生写下: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人间天堂,世外桃源……孩子们正处在多梦的金色岁月,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学生不仅有话说,有东西写,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借鉴作者的手法,去再现他们自己的快乐之梦。

二、拓展思维,想象式练笔

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黄山奇山》最后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只是一句带过,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把景物写具体,甚至还可以自己想象形状,取名并写具体。又如《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课文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到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自己奇特的想象,写几句话:“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有的学生写:“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娲边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走了很多地方,一块五彩石也没有找到。她气喘吁吁地来到悬崖边,在峭壁上,她看到了一块黄颜色的石头。她高兴极了,就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拿了。”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心目中的女娲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同时他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此外,把《秋思》《清平乐·村居》《伯牙绝弦》等古诗词和古文,通过想象改写成具体生动的现代故事。

三、交融情感,理解式练笔

语文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以“情”来观照文本,寻找出为深化文本“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课文中,有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与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把“点”选择好了,训练到位了,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

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可安排这样的课堂练笔: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树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交流、评议,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不用说,对最后一句话及至全文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进行内容的延伸,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再如,《老人与海鸥》一文,在教学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这部分内容时,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只海鸥,面对着老人的遗像,你想说些什么?因为这是课堂情感的升华,伴随着略带伤感的音乐,孩子们写得非常精彩。

“爸爸,您走好!您放心,我们会好好活下去的。我们一定会记住您,齐心协力,努力生活下去!”

“爸爸,再见!以前您为了我们省吃俭用,到了天堂,别再这样虐待自己了。要知道,我们是多么心疼啊!您放心,我们一定会过得很好!”

“爸爸,虽然您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照顾我们了,但是,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永远怀念您!我们依然会天天陪伴在您身边的,您永远不会孤单。”

在新课程“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学习”等理念的倡导下,“读”和“写”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教学方式。“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

李楠.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天成教育集团)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语文教学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