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广臣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党报新闻工作者,深感到,要想在社会新闻实践中写出立意深、角度新、结构巧、文字美、品位高的新闻精品,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对新鲜生动的细节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格外关注,从而对事件的原委留下深刻印象,从中得到启迪,记者就要善于捕捉一些新鲜生动的新闻材料,让写出的新闻报道内容好、形式活、语言美、形象生动,像磁石一样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引着读者去阅读、去追根溯源。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捕捉一些新鲜生动的新闻材料呢?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出精品。笔者以为,在当前认真贯彻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记者要不辞辛苦地下基层捕捉新鲜生动的新闻,“沉到水下抓活鱼”,不仅要在新闻语言上狠下功夫,还必须使人物事件活灵活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展现出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然后再潜心打磨,这样才能写出带露珠的佳作,写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新闻精品来。
一、要学会在交谈中捕捉新鲜生动的新闻
一位好的党报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要学会在交谈中捕捉新鲜生动的新闻。新闻天天有,而要推陈出新,使报道让人耳目一新、深有所得、深有所悟,就要花心血、用智慧,学会与人沟通。2005年4月,笔者到赤峰市喀喇沁旗去采访,在与时任旗委书记交谈时,他说:“农民现在正忙着春耕生产呢。交通部门提前在公路收费处收费了,老百姓怨声载道,这还行?我去找他们了……”就是这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当时,正值农民准备春耕种地,全市上下都在帮助老百姓尽快完成春耕春播任务,而交通部门却没等当地老百姓种完地,就提前收费,那是不对的。于是,记者就与旗委书记详谈此事,把所有的事情弄明白后,采写了《提前征缴交通费旗委书记生了气》的新闻报道,第二天《内蒙古日报》头版头条即刊发了此文。
在实践中要想写出切入角度巧、表现形式新、要害抓得准、问题挖得深的好新闻作品,除了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采访、调查、研究以外,还要动脑筋学会沟通和交流,尤其是与领导干部的交流。
二、要学会在选题中捕捉新鲜生动的新闻材料
基层是新闻的一座富矿,如何在众多的富矿中把品位最高、含量最多、价格最贵的矿种元素找出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记者在选题时,需顾全大局,慎重选题,选出当前本地区最值得弘扬的亮点。如2013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内蒙古日报社赤峰分社把握这一主线,立即召开选题会,研究敲定后开始下基层采访,采写出《赤峰市落实“8337”用项目说话》一文,《内蒙古日报》将此刊發在头版头条,并配发了点评。
三、要在观察思考和倾听中捕捉新鲜生动的新闻材料
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才算得上精品?根据多年的经验,笔者觉得应具备以下4条标准:主题重大、时效性强、写作精心、社会效益好。按照这些标准,要想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在深入基层采访中主动去观察、思考,学会倾听和创意。有人说,好新闻可遇而不可求,是碰出来的,其实不然,它是一名记者新闻敏感性和精品意识的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
生活处处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如果缺乏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以“平常之心”对待事业,好题材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只有对生活和事业充满激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思考,处处留意观察,认真倾听,练就通过正面看到侧面和反面、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一般看到特殊的眼力,才能发现小事背后的大新闻,才能先人一步、先声夺人,开发出有价值的新闻产品。2012年5月26日,《内蒙古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草原和大海并不遥远》—文,说的是立体交通承载着赤峰与沿海经济文化快速融合。这条新闻,就是记者在参加赤峰至朝阳高速公路竣工典礼时捕捉到的一条好新闻。当时,在竣工典礼现场,人们纷纷议论:“这回咱们去大海可方便了”“草原和大海这回真不远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到大伙儿的议论,记者思路顿开,心中暗喜,当时就命题落笔。此篇新闻见报后,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总之,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只有深入到基层,才能够在采访中捕捉到一些新鲜生动的新闻素材,写出精品佳作。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