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初探

2014-04-29 14:13:17张国萍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浦江古建筑历史

张国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风格和特色正在被现代化的商业气息所替代。在保护和发掘城市历史文化的趋势下,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改造历史街区不仅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还牵涉到整个城市功能的重新调整与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及历史人文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文物保护工作者,笔者试着围绕浦江历史街区的现状、人文价值,在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策略及未来发展的设想。

1 浦江历史街区的概况及其人文价值

浦江县城现存的传统建筑多集中于解放东路、解放西路、民主路两侧及其周边区域,大部分是明、清时保留下来的,传统风貌保存尚好,基本保持了传统的空间格局,也是目前周边县市中唯一幸存的古街区。这一片街区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景象繁华,是浦江县城主要的休闲、购物的商业老街,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后街”。街道蜿蜒曲折,民居尺度宜人,生活风味浓郁,保存着比较完整的传统城市格局;部分建筑做工考究,工艺精巧,木雕、石雕工艺生动优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街区留存着许多城市的记忆,是物质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鲜活地展现了浦江居民原生态生活方式和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保护和利用好历史街区,保持古城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对本土民俗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对浦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资源挖掘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浦江历史街区存在问题

通过现状调查及分析,历史街区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情况差。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一些古建筑随着岁月的侵蚀正在快速老化、朽烂、破损和塌毁,部分极具价值的古建筑亟待修缮。街区历史元素不断流失,历史构筑物散落无人管理,大片散落的传统民居破旧不堪。

(2)街区居住条件差。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年久失修残损严重;大量搭建破坏了原有建筑格局,通风采光差;由于街区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恶化,居民生活不便;环境脏乱,街道地势低,遇大雨严重积涝;居住密度高带来生活私密性差、休闲空间等十分缺乏,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街区风貌的呼声十分强烈。

(3)安全隐患大。由于历史的原因,街道狭窄,平均只有4.2米左右,且障碍较多;建筑沿街巷紧密排列,都不符合现在的日照间距和防火间距要求。但作为商业区,平时人流拥挤,广告牌林立;很多建筑为木结构,年久失修,且电力线路陈旧老化,人居房屋安全系数低,居民的用电安全,甚至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具有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3 对策与建议

3.1 历史街区古建筑的保护

3.1.1 古建筑保护的思路及原则

总体思路是“保留建筑风格,重现历史魅力;完善内部功能,融合现代需求;优化社区结构,展现时代风采”。通过保护、整治和改造,挖掘优秀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心城区的特色亮点和市场卖点,提升城市品味,打造文化品牌,繁荣浦江經济。古建筑保护的原则应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的保护原则,根据建筑物的现状、历史信息与街区保护的实际需要,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要求,尊重历史、保存原貌、修旧如旧,保持整体的完整连贯。切忌重新包装改建,使古建筑、古街区“旧貌换新颜”,导致历史信息荡然无存。

3.1.2 古建筑保护的方法及措施

(1)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对建筑、设施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建筑的历史沿革,残损现状和建筑测绘。在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原住民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保护重点,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整体造型和细部装饰,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材料,在外观上修旧如旧,有效保留和保护建筑物所蕴涵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甚至可以考虑将某些单体老建筑迁移至历史街区,以提高历史街区老建筑的数量。街区内新建筑遵照原有建筑基本轮廓,在尺度及屋顶形式上与原有建筑取得协调,从而达到地块形态肌理上的连续。这样不仅保护了城市建筑肌理,而且保留了原有的城市生活肌理,让老民居保留原有生活气息。保留了人气,保留了原生态,从而保留了老居民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生活方式,使之成为反映浦江历史风貌的重要历史街区。

(2)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保留原有风貌,继承文化的同时,结合浦江地域特点,修复部分重点文物和历史建筑,梳理原有的街巷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拆除违章和插建建筑,降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根据房屋不同类型和保护整治要求,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对建筑物内部彻底改造,改造和完善自来水、通信、雨污水等工程管网及相关路网,提高建筑物的综合品质和使用功能。以满足当代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3)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结合优秀历史建筑的地域特点、周边环境、功能配置,制定高品位的规划方案;在保护建筑物外部历史风貌的同时,提供现代的设施和功能。拆除周边一般建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增设休闲文化设施、提高绿化覆盖率,营造优雅的周边环境。结合规划,增设休憩庭院、停车场等城市设施,着力解决交通问题,为街区高品质改造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2 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设想

(1)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对该区域实施整体保护,制定详细、实际且有创意的规划和方案设计,能从整体上提升街区品质。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设定近、中和远期的改造目标,方案应严格反应现状,明确拆建、新建和保留的建筑并在该区域内的地块、街道的风貌保存、天际线和空间尺度等问题上有真实、客观的见解。同时设定区域规划的人口数量、日均人流量等问题。

(2)改变现有的传统街区改造模式。充分尊重住户的故土情节和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保护原则,推出原地段安置、外迁安置和货币安置三种安置方式。在此基础上,政府对产业形态、组织结构、人员、管理、文化等进行调整,古建筑的形态、产权关系、土地性质保持不变。政府投入资金对道路、绿化、市政设施进行改造,实现百姓满意、政府满意的双赢格局。

(3)改变现有利益分配模式。旧街改造通常借助于开发商的力量,其利益在开发商、政府和被改造街区居民之间实行按资分配,结果往往是开发商得大头,政府的非税收入是中头,居民丧失了一次“资产性收入”的机遇,社会更流失一份“沉淀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此,如果抛开开发商,改变现有利益分配模式,只局限在政府与居民之间进行分配,就能使利益的获取走向稳定性和长期化。

(4)整合地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逐步调整街区商业结构,恢复传统特色商业经营,鼓励开展特色餐饮、特色产品等经营活动。挖掘具有浦江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并融合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历史街区成为展示浦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窗口,形成一个集商贸、旅游、饮食娱乐休闲的老城区中心商务区。

(5)转变传统的改造模式。以政府规划为基础,在建设、文物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允许居民自己改造。这样做一是可以减少政府投入,加快街区改造;二是消除因规划控制,禁止居民翻建,但又迟迟不开发而引发的不满;三是促进少数拆迁户不合理要价,而导致街区改造迟缓的进程。

古建筑、古街区不可再生,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只有各级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历史古建筑、古街区保护工作,坚持依法保护,以负责任的精神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浦江县城的历史文化精华才会转换成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原动力与巨大优势,成为浦江发展的独特品牌。

猜你喜欢
浦江古建筑历史
浦江游览
小主人报(2022年7期)2022-08-16 06:59:24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16
连长帮我卖牛肉
兵团工运(2019年12期)2019-12-13 07:29:36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中国古建筑
视野(2018年18期)2018-09-26 02:47:52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文物季刊(2017年1期)2017-02-10 13:51:01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浦江高科技园信息化建设探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