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拓展,点亮课堂

2014-04-29 13:57张红亚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兵马俑语文课语文课程

张红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目标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它提倡扩大阅读面,并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们在阅读教学课堂调研中发现,拓展性材料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然而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材料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运用存在“随机性”,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功能未能充分挖掘,仅仅流于形式等。

那么,如何让这种无谓的拓展冲出“秀”的围城,让拓展点亮课堂,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并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我们开展了课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的研究》,就拓展阅读进行了如下思考与尝试:

一、引导课前拓展,促进有效预习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校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这样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内学习的难度。

《爱如茉莉》以茉莉平淡无奇的特征,喻父母之间真真切切、细细小小的愛的体验,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从文本中受到心灵的震撼,得到“爱”的感染,课前预习时,我就引导学生拓展,我给了学生一则小诗:《爱是什么?》,让学生去读,先从一些生动、形象的事物中去感受爱。当学生的情感被打开时,那么对文本的解读自然就深了。再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前,我让学生阅读了《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上的《兵马俑发现始末》《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秦将军俑》《兵马俑的个性》等四篇文章。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这篇文章就显得简单多了。由此看来,有效的课前拓展不仅会使你的课堂精彩纷呈,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课中拓展,促进有效生成

翻开今天的教材,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拓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学生由于远离那段历史而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喜欲狂”的心情,于是我就对当时的历史状况进行了拓展。唐朝中期,中国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于是大半个国家战火纷飞,无辜的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逃难。八年间,无辜的人们居不稳,寝不安,食不饱。这八年中,那些无辜的人们每天都在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中煎熬。终于有一天,朝廷军平定了叛乱。这一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每个角落。每一个听到消息的人无不欢呼雀跃,当时,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也不例外。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教师一个精心设计的拓展题,引发了学生一次设身处地的思考。这是多么难得而可贵的生成啊!

再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第1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出示原文中的描写,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惊险的故事情节即将发生。在原著中这样的描写非常多,我们可以去细细品读,你会发现,不同的妖怪出现,不同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也不同。让学生对原著产生了一种向往。

三、引导课后拓展,促进有效延伸

“编篮织篓,重在收口”。可见,语文课的结束对语文课的升华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能进行巧妙地拓展,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甚至可以让学生能对社会、人生产生富有个性的思考。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当课文上完后,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说:你会怎样对待生活中的“麦穗”?而后适时地出示几句名言警句加深理解,最后拓展交流: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书签,把学习心得写在上面,和同学交流,并相互赠送。这样的拓展让文本走向了深入,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与延伸,学生的思维与激情被更好的激活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让拓展点亮我们的课堂!

(作者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兵马俑语文课语文课程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兵马俑底座学问大(第六站)
兵马俑
你知道兵马俑的历史吗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