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59-01
语文和数理化等科目在教学中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特点,数理化中的问题的探讨和表述,要求极其清晰与准确,一是一,二是二,不存在半点的灵活性;而语文,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难以避免其灵活性与模糊性,有时候的表达有很大的差异,但表意却是清晰明了的,这就对评价者提出了一个需要有意注意的问题,我们面对的学生在语文能力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人人有差异,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的努力程度与结果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评分等多种手段,激励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平时的检测考试过程中的评分,就对同学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也正如平常教学中一些老师的看法,评分有两面性的作用,积极的一面是可以激励学生上进,消积的一面是可以使学生受打击。事实上,正确地运用评分手段不仅仅是检察教学活动结果的反馈活动过程,还会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他们会相互比较,查缺补漏,提高能力。
我结合多年在重点班和普通班的教学经验发现:不管对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一点的同学,只要恰当把握评分的艺术,充分运用评分艺术积极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其努力,激发其潜在的能力,就提高语文能力。在与身边老师交流中,我也发现一些青年老师认为自己本着公正的原则,在“周周清”“日日清”“堂堂清”的课堂和作业等评价中,或面对一套试题,给所有学生同一把评价的尺子。但这却无法反应出学生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努力程度,所以,我面对我的学生,采取比较温和的评价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鼓勵和最有力的(虽然不见得经常有效)惩罚是评分。这是最尖锐的工具。使用这种工具要求有高度的水平。要取得使用这一工具的权力,首先应当热爱孩子。”这段话可以作为评分艺术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评分艺术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
第一、作为老师,首先要清醒认识到评分只是一种手段,虽然考核要评分,批改作业要评分,课堂提问有时也要评分……但它只能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绝不是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它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过程角度看,它是用来检查教学成绩、调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督促学生不断努力上进的,检查阶段性教学中得失时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
第二、少苛求,多包容,鼓励尝试,坚持温和的评价思想。“少苛求”不是不苛求,教学过程中要清楚了解所评的对象及对象的能力,我们应全方位关注学生,而对于一贯优生,在评分上,我认为应当苛刻些。优生一直处于一些小小的的成功的光环的包裹下,也就造成大多数优生极易产生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歧视差生等不良习性,对他们可以适当放大缺点,引起他们的的有意注意,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查漏补缺,戒骄戒躁,认识到学无止境,学会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始终如一地对待学习。
“多包容”就是要包容差生,包容缺陷,新课改倡导我们多表扬学生。我认为口头上的表扬远远不够,我们应从全方位对学生关注,抓住机会表扬激励学生,而对学生作业评分更是不容忽视的机会,是对学生努力表现的一种肯定和信任。
能力较差一些的同学,他们一般在班级群体中表现得自卑、胆小、敏感,探讨问题缺乏主动性,怕自己的理解不完美,思考不够成熟,回答错误时别人异样含义的眼神,对于他们,评分尺度可以适当放宽,我们在帮助其发现他们的失误的同时,重点要放大他们的长处,让他们体验到努力后成功的快乐,促其学习的信心,提高能力。
一般的情况下,能力好的同学由于平时学习和考试的成功,心中会慢慢地不自觉地萌发少年英雄的的胆识与魄力,将平日阅读中了解到的语文方面的新思想新技巧等会不自觉地做一些大胆的尝试,但会因为了解的不够全面或成熟而出现偏颇,这是一种积极上进的表现,我们应该鼓励,并且加以指导,少苛求,多包容,鼓励尝试,我们看重的是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当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他们期望的成功时,当他们与别人比较后发现自己的缺陷时,尝试失败时,我们不能在他们的痛苦上“雪上加霜”。这时候,“渴时送水”也许是最佳的选择,对没有得到好成绩的学生要“送温暖”的包容和鼓励,热情关心、耐心辅导外,只要发现他们学习上有点滴进步,就及时肯定鼓励,给较高分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素养不等于文学修养,它是一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的整体素质。语文素养应包括知识修养、能力修养(听说读写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趋向、审美情操)这样三个维度。无论在哪一维度,我们都可以恰当地运用评分艺术,去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人格的和谐共振,培养与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