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政治主张的差异

2014-04-29 05:11:55马帅
2014年31期
关键词:人性论王道霸道

马帅

摘 要: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但其思想理路却极为不同,作为实践性质较为明显的政治主张,更是突出的反应了二人内在观点的分歧。本文从人性论及其理论本身出发,讨论孟子和荀子政治主张的差异。

关键词:人性论;政治主张;王道;霸道

一、理论背景

孟子生卒年无准确记载,据考证其大致范围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289年①内,即战国中期。

战国中期,群雄并起,同时暴政暴君却使得生灵涂炭:“庖有肥肉,廐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②所谓贤能之士,也沦为暴政暴君的帮凶。社会混乱,根本无人顾及民生。而孟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其政治主张也就带有了强烈的批判性。

荀子生卒年也有较大争议,但其大致范围可确定是在战国后期,即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226年③。

战国后期,惨烈角逐继续,但人们已经逐步开始找寻应对措施,因此,荀子政治理论的批判色彩明显不像孟子那样浓烈,而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理论基础:人性论

孟子和荀子政治理论的基础是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④人性之善,是生而即备的。他以孺子入井来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则人心为道德本心,而人有“四心”,由“四心”而有“四端”,由“四端”而有“四德”。这里,性善是具有先验性的。而不可否认的性“恶”则是违反本然由趋势所至:“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⑤

《荀子·性恶》篇明确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⑥人性是恶的,其善为“伪”,是后天人为的结果。而因顺其发展还会产生种种罪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⑦

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是生即有的,同时也不否定后天影响,但不同的是,前者认为,“善”是生即有的,“恶”是后天的,而后者的看法却恰好相反。由此延伸出的政治理论也就大相径庭。

三、政治主张

(一)“利”

从人性论的角度继续讨论,就会面对“利”的问题。

孟子其实不愿意讨论“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⑨可以看出言“利”在孟子是为“耻”的。在这里,他更多说到“义利之辨”的问题。孟子认为,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先义后利”:“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⑩而对于百姓来说,则要“先利后义”:“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11不过无论“义利”先后,孟子显然是强调“义”的。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在言“利”的同时,更注重道德的引导和规约,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B12“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B13他坦然承认了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不必为耻。他也同样谈到了“义利之辨”,但是与孟子对“利”之不耻和对“义”之强调的明显对比就淡薄了许多,所以荀子较孟子也更多的谈到了“富国裕民”。

(二)“礼”与“法”

无论孟子和荀子对“利”的态度如何,对“利”的规范和制约就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孟子强调“礼义”,而荀子则是“礼法”并存。

孟子更多的承接了孔子对于“礼”的观念。“礼”是德的外化,由人的内心发出,通过这种外化的行为既可规约外在行动,又可由行动返而影响内心,使得内外兼修。所以,从天子以至庶人无一可离,进而孟子常“礼义”并称:“无礼义,则上下乱。”B14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B15作为一种治国手段,”礼“的意义是道德教化的外在宣扬和实践,是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引导。

荀子也非常注重“礼“的作用:“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B16在说到“礼”的起源时,荀子认为:“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礼”其实是为了调节物质和欲望的关系而产生的,这具有强烈的现实经验性,而“礼”的规限作用在面对现实利益的强烈冲突时,毕竟是不够的,由此,“礼”必转为“法”:“隆礼重法,则国有常”B17、“礼法之大分”B18。所以,在荀子这里,“礼”非常明显的带有了“法”的性质和制度方面的含义。

(三)“王道”与“霸道”

儒家向来是有“民本”思想传统,无论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19还是荀子:“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20但孟子主张治理国家要为民之父母,而荀子则更注重对人民的统治,换句话说,也就是对“王道”与“霸道”的偏重有所不同。

孟子非常推崇尧、舜,他不仅以尧、舜为圣人的表率:“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而且在治国方面,他希望统治者也都可像尧、舜一样,行其道,为其政,以造就尧、舜之社会:“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B21、“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B22而这其实正是儒家一直向往的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想社会,在《礼记·礼运》篇中,更是淋漓尽致的表述为“大同”社会,这样的社会无疑是“王道”社会也即是“王道”的结果。

而正如荀子所说,“隆礼重贤”实为“王道”,“重法爱民”则为霸道,荀子主张则是“王”、“霸”兼综。因为“王道”社会仅为一理想,无论在战国中期还是战国后期,这种社会理想只能扮演批判角色,面对现实政治是无力的,而“霸道”政治则才具有可实现性。荀子既未忘却政治道德性,又注重其实践性,因此是在“王”、“霸”之间保持张力的。(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95,102-107,172-184

注解:

① 钱穆:《孟子生年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6页。

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5页。

③ 李峻岭,杨锦先:《荀子年寿形迹考》,《东岳论丛》,2013年第9期。

④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1页。

⑥ ⑦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页。

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1页

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64页。

⑩ 同上,第201页。

B11 同上,第211页。

B12 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页

B13 同上,第65页

B1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74页。

B15 同上,第295页。

B16 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7頁。

B17 同上,第51页。

B18 同上,第67页。

B1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5页。

B20 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页。

B2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44页。

B22 同上,第216页。

猜你喜欢
人性论王道霸道
霸道海鸥谁能治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青年生活(2020年27期)2020-07-30 13:26:54
Civilization
“霸道”的开沃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6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3:22
女导演 天生就爱霸道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01:17:47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