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芜湖古城改造项目的现状,把握改造的主要原则,指出了该项目的规划、组织、交通等各方面的具体整治措施。使芜湖古城成为浓缩芜湖历史、反映传统风俗的特殊城市街区,用新的形式使之成为芜湖整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关键词:芜湖古城;历史;文化;区域
芜湖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如今,芜湖古城仍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和一些传统街区。为了让古城重放光彩,芜湖市政府多年前即着手规划古城改造项目。
芜湖古城究竟是什么模样?古城改造后有哪些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历史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新形态展现?改造后的古城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改造中的芜湖古城进行了研究。
1 古城苍老而宁静
南正街、花街、米市街、新市街、东内街、儒林街、城隍街……走完芜湖古城的街道只需半小时。
芜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中有不少的历史遗迹,也有至今还没有被拆迁的若干年前的巷陌街区。在古城改造前,这些遗迹遗存当何去何从,如何在新城中焕发光彩,应当是一个首要的问题。
1.1 儒林街——千古风流存儒林
古城儒林街始建于公元960年,因地处夫子庙儒林考场而得名。据说它是芜湖市保存最古老也是最完好的一条街巷。清末的小说家吴敬梓在此写下了他的成名作,在书中他不仅描写了芜湖人陶镛(范进)、朱卉(牛布衣)、诸葛祚(郭铁笔),还将其小说命名为《儒林外史》。
1.2 雅积楼——至今仍思《牡丹亭》
在芜湖古城,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文化底蕴的当属儒林街18号的雅积楼。说起雅积楼,当地人传说最多的是,一代文学大师汤显祖在此完成了传世之作《牡丹亭》。
雅积楼始建于明代,在晚清毁于战火。民国初期,芜湖人汤画锦在遗址上按原貌重建雅积楼,只是规模比原先的要小许多。
1.3 城隍庙——原址建起大剧院
中国最早的城隍庙在哪里?在芜湖。《辞海》记载:最早的城隍庙在芜湖,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了。
当年的城隍庙,规模宏大,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气势非凡。再后来,城隍庙被大剧院代替,留存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1.4 大成殿——芜湖学宫留如今
芜湖学宫座落于古城区东南隅环城东路原市十二中学校内。大成殿是学宫主体建筑,北宋元符三年始建,崇宁二年扩建,清咸丰三年毁于兵火,同治十年重建,是一座木构架抬梁式建筑。
“文化大革命”中,明伦堂等附属建筑被毁,大成殿主体幸存。1984年市人民政府拨款修葺一新。
1.5 愈家大院——静静躺在荒地上
芜湖古城有一条街叫太平大路,明清时,这里是官商府邸聚集地。太平大路4号有一座愈府,又叫愈家大院,是大木材商的豪宅。在太平大路,像愈府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并不多见。虽然岁月沧桑,人去楼空,但这所深宅大院在太平大路的深巷中,仍显得十分出众。
1.6 大清监狱——居民集体住“号子”
在芜湖古城的文物建筑中,规模最为宏大、形貌最为完整、特色最为鲜明的历史建筑当属“大清监狱”,它被專家称为“中国古代司法最后的样板”。大清监狱占地数十亩,主体为两层号房与监视楼组成的十字形筒状楼。如今,原来蹲犯人的“号子”里住上了四五十户人家。
由于年久失修,古城风景渐行渐远。10年前,有关古城改造和保护的声音就已响起。芜湖古城改造以后将以何种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
2 未来古城换新颜
“芜湖古城”改造范围南起青弋江北岸,北至环城北路,东到环城东路,西抵九华山路以东规划中的区支路,用地面积约30公倾。该区块是芜湖古城区旧址,现在的城市中心所在。区位及交通条件十分理想,这里历史悠久汇集了诸如文庙、大成殿、周瑜点将台、古城隍庙等一批有价值且保存完好的历史遗产,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街区。
2.1 古城改造现状分析
古城规划区内许多街区诸如儒林街、南正街和明清步行街保存完整,能够体现城市的辉煌历史,但是先期改造中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之处。
通过现场调查、研究,旧的芜湖古城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街道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
(2)居民年龄结构偏高,生活水平偏低;
(3)缺乏商业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建筑质量破旧,建筑密度过高;
(5)交通不便,难以吸引游客,且消防通道不畅,消防设施薄弱。
2.2 古城项目改造原则
根据“芜湖古城”保护更新的要求,芜湖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的原则确定为:
(1)保护芜湖古城的历史真实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
(2)保护、完善原有传统街道格局和传统建筑。
(3)使芜湖古城成为浓缩芜湖历史、反映传统风俗的特殊城市街区。
2.3 古城保留建筑及临近街区具体整治措施
对于古城内及临近街区的现状建筑主要通过拆除、遮挡、新建、修改、保护五种处理措施加以整治。
(1)拆除:拆除和部分拆除严重影响风貌景观的建筑及建筑质量不高,结构已经损坏的危房。
(2)遮挡和新建:保留新华小区、罗家闸小区、二中等建筑,视线上隔离和遮挡小区多层住宅及学校建筑的高大体量,在原有城隍庙门头的基础上,新建城隍庙建筑群。
(3)修改:①保留南门湾、南正街街道走向及尺度,建筑形式及格局,对其立面进行整理。②维护修缮传统民居。③对于体量合适的非民居建筑,要对其立面进行改造,在色彩符号上予以协调处理。
(4)保护:①对芜湖古城历史遗存建筑采用整体保护、局部修复的方法加以整治。②重点保护衙署前门和文庙大成殿两处市级重点文保建筑。
2.4 古城改造功能分区与组织
通过对于古城原有基地结构的分析,结合规划要求,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芜湖古城”旅游、文化、商业的功能定位,拟对古城作如下五个区块功能定位:
(1)东北部区块:该区域有新建罗小闸小区、市第二中学及其宿舍区、罗家闸小学等,占地面积约5公倾。该区块虽属古城保护范围,但几乎没有可挖掘的历史文化内容和旅游文化内容;同时,该区域也存有大量的五六十年代所建民居,其生活设施简陋,亟需改造。综合考虑,采取保留为主,改造为辅的方法,对新建的建筑予以保留,其余部分进行改造,同时新建商业步行街和综合协调区域。在与古城其他区块的关系上,从沿街景观建筑入手,对建筑立面进行改造,利用树木绿化进行遮挡等,以协调整个古城建筑风格。
(2)西北部区块:即东内街、米市街以北,公署路以西与环城北路、规划中的区支路所合围的范围,面积约5公倾,这个区域靠近环城北路部分,已被改造开发成新华小区,约有建筑10多幢约4万多平方米。考虑对这一小区采取保留处理,但需协调处理好与古城的关系。经考察这个区域的核心保护建筑是城隍庙遗址和周瑜点将台遗址,围绕这两处景点,挖掘文化内容,组织庙会广场和城隍商业步行街区。由于这个区域的建筑高度,均受到严格控制(大部分1~2层,少量三层商铺),且规划中的区支路宽仅有12米,因此对区支路的西面的区块改造,建议要适当控制,使其建筑高度和风格与古城相吻合。
(3)东内街以南部区块:花街、南正街、南门湾一带为明清时期所形成的古商业步行街,也是“芜湖古城”最具保留价值的区域,改造中对两侧建筑进行了严格保护,其街道的走向、空间尺度原则保持不变,沿街建筑在逐个进行现状分析后,具保留价值的,严格保留,并妥善加以维修,使其修旧如旧;房屋损坏严重的,应在原址上加以复建,复建的形式应以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为主,适当吸收江南其他地区民居风格,老字号店铺应尽可能按原有风貌修复,恢复花街至南正街段青石板,麻石条路面。并且将恢复宋代城门。本区域内的雅积楼,小天朝等重要历史建筑应加以严格保护,并妥善修复,并在此重建梦日亭,以增加旅游文化内容。
(4)东南部区块:采取以修缮大成殿为主,恢复学宫(文庙)旧有规模,形成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增建芜湖历史文化名人走廊的作法,具体地讲有如下几点。①迁移市第十二中学,修缮大成殿,把江南园林风格建筑景点溶于文庙区域;②文庙西边,以肖家巷,儒林后街为骨架,以萧尺木故居为核心,沿街散布增建、恢复,形成名人文化一条街,并在周围规划布置芜湖地方旅游文化特产。
(5)环城南路以南至青弋江边区块:该地块占地约25亩,拟建芜湖古民居景点区块。这是对现状分析后的两点考虑:①芜湖城市的发展是沿青弋江边发展起来的,在沿江边增建民居协调区,可丰富旅游文化内容;②土地的综合利用。在区块的东南建酒肆茶楼和望江亭景点,使人们有一个旅游休闲区域。
2.5 古城改造道路交通规划
古城南北向长900米,东西向长400多米,將中部东西向的东内街作为穿越古城的一条主要车行道路,东内街以北因有保留的住宅,小学及新建民风住宅,故将公署路等作机动车道考虑,东内街以南原则上不考虑大量机动车流,而是将文庙西侧道路及环城南路作为消防和应急的内部应急车行道,并为花街、儒林街等纯步行街道的商铺提供货物运送的车行通道。机动车停车除城北住宅区内安排满足住户需要的车位外,古城内部结合道路分别设置了小块的停车位,满足古城内部车辆停放的要求。在四个入口处设置较大型集中停车场,减轻古城内部车辆通行的压力。
商业步行区域主要有城北城隍商业步行区、城中传统历史步行区、城南古民居景点步行区。在步行街的设置上,将城北城隍商业步行区和城中传统历史步行区结合设计,形成连贯的商业步行系统。该步行系统由北面来凤门起始,经城隍北商业区,城隍文化区,庙会广场,向东折至花街,儒林街商业步行街,至城东大成广场收尾,全长1300多米,成为古城中商业中枢系统。
古城作为芜湖市中心重要的商贸、旅游文化区块,在未来芜湖城市的旅游线路中占重要地位,将与鸠鹚广场、芜湖长江大桥等一起构筑成新的大旅游线路,共同促进芜湖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芜湖古城改造和保护不同于其他项目,芜湖是鸦片战争以后较早一批通商城市,对它的改造应该是流动而非固定的。一味复古是保守和无价值的,但是对于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一定要绝对保留,而创新的那部分一定要大胆地创新。在充分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古城应该建成符合现代生活。
芜湖古城改造既要保护芜湖古城的历史真实性,也要保护、完善原有传统街道格局和传统建筑,在此基础上赋予整个街区新的活力和新的城市功能,用新的形式使之成为芜湖整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版;
[3]支文军.《体验建筑:建筑批评与作品分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章征科.《从旧埠到新城:20世纪芜湖城市发展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梁燕.中小城市会展旅游发展初探——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7期.
作者简介:王泉(1979-),安徽芜湖人,2002年毕业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