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强
摘 要:“城镇化”已毫无争议成为当今社会高频热词,“城镇化率”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发展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大潮中,我国灿烂辉煌的传统建筑文化迅速衰落已成不争的事实。传统建筑文化应该如何得到保护传承,成为无法回避、亟待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文化;传承
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成为拉动和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城镇化大潮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面临断裂甚至消亡的形势无比严峻。因此,应当进一步理解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剖析其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矛盾与局限,从而利用文化、经济、法律等多重手段,使传统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1 传统建筑文化的衰落
(1)现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如今,城市规模无限地扩张,各类项目遍布城镇大街小巷。各类建筑文化变异现象随之而来,一些建筑标新立异,立面夸张,造型奇特。这些形状奇怪的建筑物在中国大行其道,令国人十分反感,究其原因,在于其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应有的内涵,且其本身所表达的建筑语言也让人们难以解读,以致于业内有人惊呼中国成了“妖魔鬼怪建筑”的试验场。在西方所谓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形式下,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给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带来了毁灭性冲击。
(2)传统建筑文化的破坏。①表现在城市热衷于规模扩张,在大量兴起的旧城改造运动中,对历史文化毫无敬畏地大拆大建,肆意毁坏拆除文物古建,一些文化特征强烈的建筑和历史底蕴深厚的街区被迅速摧毁。②表现在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系统的考虑。
(3)传统农村民居的消失。许多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农民集中居住”,似乎农民若未集中居住,则新农村建设就不算成功。新村建设中的农民聚居点一味模仿,建小洋楼,缺乏整体规划引导和对传统民居文化的有效保护与借鉴。不仅各地新村建设千篇一律,毫无地方特色,而且原有的传统民居也未得到有效保护。有的地区开发过度,导致传统风貌消失殆尽,文脉断档。我国广大农村三十年前习以为常的传统民居如今已经鲜见踪迹,新建农宅中也少见到传统形式住房,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结构千篇一律的“方盒子”。
2 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
要更好的传承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必须对其进行深刻认识。下面简要从基本特征和发展局限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2.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
(1)基本单元。传统建筑绵延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中国古代建筑以院落空间为建筑核心,形成了建筑围绕院落向心而筑的基本模式进行纵横自由组合,可大可小,适用范围极其广泛。体量小的如四合院,起源于黄河流域,以四面围合为基本特征,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结构组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模式之一。体量大的如皇家宫廷,从秦汉、唐宋、明清以来历代宫廷布局手法看来,无不奢华宏伟,规模庞大,主要采取围合封闭、纵横相交、门殿排列的方式进行组合。比如故宫即以突出的将太和殿作为整个宫殿建筑的中心,以三朝五门的格式明确南北轴线,轴线两侧分设东西六宫五所,布局造型使得封建帝王的至高皇权和森严的制度等级得到彰显。
(2)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很多,基本可按类型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来进行划分。按类型风格可以分为纪念型、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为群体组合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尺度造型有特殊规定。宫室型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表现为组合丰富主次分明、搭配恰当比列严谨、装饰华丽尺寸合宜。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所、会馆商店等常用建筑,其特点为序列组合与生活习惯密切结合,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别致。园林型风格则主要体现在私家及皇家园林和部分山寺道观中,其特点为空间变化丰富,尺度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按地域大致可分为北方、西北、江南、岭南、西南、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八类风格。从时间跨度上,从商周以后大致可以分为秦汉、隋唐、明清等三大风格。
2.2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局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文化冲突日趋激烈。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表现不强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思想观念、建筑型制、建筑材料等三个方面的局限。
(1)自我保护与恪守中庸的观念影响。传统建筑在布局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防范心理,与现代建筑提倡的开放包容形成强烈反差。布局之初,首先分析建筑四周地势格局,并利用房屋、围墙将院落围合成内向封闭的空间。不论宫殿民居、北方南方,均大量地采取这种围合封闭的建筑形式来为使用者提供一种安全感。此外,传统建筑文化恪守中庸之道,表现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最后,而建筑前面的墙体往往质朴无华,与西方强调自我表现的观念完全不同。
(2)宗教礼法制度与风水堪舆学说的影响。传统建筑受宗教礼法制度影响极深,这与儒学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强调君臣父子、家国同构,注重长幼尊卑、秩序伦常。宗法制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观念,深深地影响到建筑之中,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按照宗法等级安排成员住所。家族群居的居住习惯和建筑特点,与传统社会的儒家伦理和宗法礼教制度观念密切相关,与现代社会的居住文化格格不入。在传统建筑文化中,风水堪舆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来源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朴素崇拜和思考与感悟,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理论学说,从建筑的布局,形状,朝向、位置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现代都市则侧重于商业价值的利用开发,城区土地往往寸土寸金,风水堪舆理论往往不能较好运用。
(3)型制体量与建筑材料的影响。传统单体建筑表现在特定的功能上有特定的称谓,主要有殿、堂、厅、轩、馆、楼、榭、阁、塔、亭等形式,这行形式虽然各有千秋,形态多样、各具内涵,但总体说来体量不大,受规定的尺度影响,只能依附大地横向平铺,向上空间无法拓展。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框架,柱墙分工明确,构件间采用卯榫结构。古代的木构架主要有台梁、穿斗、井干三种形式。受尊重祖宗恪守祖制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先前的建筑形式和结构技术一直未有太多改进。木材易腐易燃,强度不高,而且长期的采伐使森林资源大量消耗。时至今日,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已经广泛运用于城乡建筑,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力学性能、资源限制等多方面的挑战。
3 关于对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建议
(1)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中国建筑迫切需要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应大力学习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精髓,并加以整合利用。要彻底解决建筑文化传统面临的断裂问题,就切忌盲目崇拜,盲目抄袭,我们不怀疑国外建筑大师的高超水准,但只求外形夸张而毫无精神内涵的设计作品,抛弃了历史文化的建筑注定不能能流传久远。
(2)增强保护力度。我国《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街区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上述规定对系统保护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应注意,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相比,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全国各地分布及其广泛,对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同样应该得到重视,具体操作上可以对全国传统建筑进行普查,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信息的建筑造册登记。二是对传统建筑按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划定保护层级,采取相适应的保护措施,三是加大对破坏历史文化建筑的单位和个人的惩处力度,坚决纠正拆除破坏古建文物只罚不判的或轻微判决的做法。
(3)加强材料研究。一方面从传统材料的应用上,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传统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力学性能,提高防腐防蛀能力,二是在做好现代材料与古代材料的融合研究,大量革新使用现代高科技、环保生态型建筑材料。
(4)注重规划应用。①实行规划保护,充分了解建筑对象的历史遗存情况,对建筑文化价值进行细致调查。做出調查分析的同时提出保护和更新措施,注意在对建筑的历史价值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其历史文化内涵,在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上应注意其历史原真性,整体风貌完整度,保护的永续性。②实行分区保护,划定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的文物遗产和空间要素进行分区保护,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对特别优秀的传统建筑进行整体保存,在其影响范围内的新建建筑物的体量,外形,高度,色彩等,立面等应做严格控制。
4 更新发展
在城乡建设新区,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的建筑,使之具有显著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传承我国传统建筑的悠久文脉,重塑自身特色,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格局,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