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几个辩证关系

2014-04-29 00:44张绰庵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综合改革辩证关系體育

摘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不能只是就体育论体育,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必须加快推进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特别是在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中要正确认识并把握好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青少年;體育;综合改革;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 G 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3022303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fitness of youths” is not the sole mission of the sport field,but a matter which should be percei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need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The integrative reform of youth sports should be accelerated,where a couple o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are especially to be correctly understood and grasped.

Keywords:youth;sport;integrative reform;dialectical relationshipお

收稿日期:20140101

作者简介:张绰庵(1962玻,男,河北保定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1北本┨逵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2焙颖碧逵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1盙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盚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China.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面部署深化国家重大改革的同时,再次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可见党中央高层对青少年体育的关注。客观地讲,近几年国家教育、体育等主管部门就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作了大量积极的工作;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青少年体质20多年持续下降的势头仍然没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究其原因,毫无疑问是体育本身,特别是学校体育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其他因素制约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所以,在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同时,青少年体育也必须进行综合改革,而在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中首先要正确认识并把握好青少年体育与相关因素的几个辩证┕叵怠*

1如何认识体育与教育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匮[2]。

无论是国家法律规定,还是党的教育方针都明确指出,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由此说明,体育与德育、智育一样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德育”不仅是品德教育,还包括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智育”不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育”不仅是促进体质健康,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等。青少年只有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体育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青少年教育的问题。青少年体育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一文中指出的:目前,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是全面发展的关键短板,主要制约因素是学生课外锻炼的内在动力不足,学校体育的外在激励不强,学生体育科学知识欠缺,学校体育办学条件落后[3]。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对于青少年体育的关注,更应该从体育育人的高度,重新认识体育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价值。正如任海先生所言:体育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质,主要表现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人自身发展为目的,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与其他文化形态多有交叉。体育现象的这些特质,使之不仅为人的解放提供了平台,为人的自我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为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特殊的渠道,而且使身体活动进入上层建筑领域,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4]。

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的参与不但可以直接促进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发育,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多方面素质的提高。1)体育有助于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体育的创新无处不在,从每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每一种运动技术的改变都体现出了创新精神,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会自然获得创新精神的启迪。2)体育有助于青少年高尚思想品德的养成。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精神就是勇于拼搏,不怕失败。尊师重道,更是武德修养的重要内容。3)体育有助于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增强。任何体育比赛都有规则,在规则约束下参与体育活动,无形中会促使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形成。4)体育有助于青少年领导能力的培养。在集体项目中,必然出现组织者,比如足球中场球员、篮球组织后卫、排球的二传手等,在比赛过程中都具有组织协调其他队员的任务,组织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5)体育有助于青少年实践能力的培养。体育本身就是实践性的活动,体育不能坐而论道,不流一身汗水,难享运动快乐。体育运动不仅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身体的协调性,同样会促进青少年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当前,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界本身,对于把体育放到教育的基础地位,还都没有在思想和行动上取得共识。如何实现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三位一体”目标,还需要更大的努力。青少年体育工作关乎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一生幸福,更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我们期待着所有学校都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早日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如何认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是不同的2个系统,分属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管理,并各自按照自己的目标发展。正是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所限,更进一步造成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不仅存在管理形式的分离,同时出现了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学校体育更多强调了“健康第一”和所谓的“快乐体育”,忽视了体育的竞技特性,忽视了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忽视了体育特有的育人功能,导致了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竞技体育更多的只是关注金牌,忽视了青少年的文化教育,造成运动员技能单一,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足。二者对体育认识偏差的共同结果就是造成了青少年都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我们必须认识体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一样,根本目标是育人,是人才培养。学校体育的开展是为了全体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竞技体育是为了使真正具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在体育领域一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应当促进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有机融合,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逐步由普通中小学学校承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更多的依靠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大学承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在此,还有2个问题必须认识清楚。其一,不是每个人努力学习都会成为爱因斯坦,也不是每个人刻苦训练都会成为刘翔。学校体育的目标首先是面对全体学生,重在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基本的体育技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使之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同时,在此基础上发现并使具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得以在竞技体育的賽场成长发展。其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放在学校是为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是为了省钱。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训科医”一体化的保障机制必不可少。当然体教结合的模式,经费使用效益只会更高。

3如何认识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的关系

有专家提出要提高学校体育水平,必须在国家层面颁布的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法规当中,将体育课和文化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体育不断被边缘化,体育课在学校的地位无法与文化课相提并论。推进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一方面要按照教育部要求的:强化体育课,切实保证大中小学的体育课时,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强化课外锻炼,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课外体育锻炼,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落实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有序开展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活动[5]。另一方面必须统筹考虑体育课及文化课各学科课时分配,各学科教学难度,以及知识体系的衔接。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文化课的过度学习得不到限制,文化课的教学方法仍然摆脱不了题海战术,学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参与体育锻炼。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文化课的教学改革比体育课的改革还要重要。

4如何认识体育教师与文化教师的关系

可以从教师地位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2个方面分析。首先,是教师受重视程度。目前,文化课教师特别是数、理、化、语文、外语老师在学校地位较高,而学校普遍缺乏对体育教师的尊重、信赖与关心,这在重点中学表现得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获得职务晋升的机会、外出培训进修机会、职称评聘等方面都不占优势,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体育教师严重缺编,造成现有体育教师工作量普遍偏大。如果学生再出现体育意外伤害,体育教师的压力就更大。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当前教育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下,文化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特别是文化课班主任对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我们发现造成学校体育弱化的责任主要不在体育教师,更多的是文化课教师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班主任及文化课教师把全部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学生文化学习上,不仅不鼓励反而更多的是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因此,推进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不但要普遍提高专业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授不同运动项目的能力。更应当加强对学校校长及文化课教师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的培训。只有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才能有力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5如何认识体育教学与体育考试的关系

教育部提出要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在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将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作为重要指标,将体育课纳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推进高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鼓励教育部自主招生的直属高校在招生中增加体测,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自主招生的参考依据[5]。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也会促使学生和家长对于体育锻炼的更多投入;但从目前的体育考试来看,教育管理部门更多关注的是考试的简单操作性、表面的客观公平性,体育考试仍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从各地中考经验来看,体育考试确实促进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但同时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应付考试的现象,典型的就是“考什么,练什么”,体育课成为体育应试的训练场,学生成为被动的机械运动的考试工具。这严重背离了体育育人的根本目的,也违背了体育教育的规律,更为严重的恶果是造成了青少年对于体育的片面认识和逆反心理。如何打破“应试教育思维”, 使体育考试成为检验学校体育教学成果的平台,为体育育人的根本目的服务。如何通过体育考试引导青少年体育参与,进而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养成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还需要认真研究,并尽快深化体育考试改革。

6如何认识体育项目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任何体育项目都有其民族特性,都体现出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人们一说到橄榄球和篮球,首先会想到美国,说起足球自然会想到巴西。每个国家也都在注重通过体育教育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如韩国在中小学将跆拳道单独作为一门特殊课程与体育课程并列,凸显了韩国特色。在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中也要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实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制订体育课“基础锻炼与运动项目”实施办法,组建体育教学改革和运动项目教学联盟,大力推广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武术、体操等运动项目,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运动技能。应当说,教育部学校体育项目中选择考虑了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特色项目,对促进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目前学校体育课时严重不足并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项目之一的武术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武术集文、武、医、哲之大成,武术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德教育更是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养意义重大;因此,建议国家把武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一样并行开设。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武术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学校教育的责任。

7如何认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里最重要的环境;家长是子女的学习榜样,是指引其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的灯塔,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家长的体育观念、体育习惯、体育技能、体育兴趣都会对孩子产生最早的也是最持续、最直接的影响。家庭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更多的家长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关心的还是孩子的文化学习,对于体育认识不到位,再有家长本身也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这些都对青少年体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离不开的环境,孟母三迁说明了青少年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社区体育为青少年体育参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体育活动用地严重不足。没有体育场地设施,也就无从谈起社区体育管理、社区体育服务、社区体育指导、社区体育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形式。社区体育活动空间被挤压,导致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热情、兴趣乃至终身体育参与的意识无法形成,当前社区的生活空间并未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正是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使得学校体育担负起更多青少年体育的重任;但又因为学校体育的边缘化,学校体育也未能尽到应有的责任,所以出现了青少年体育的真空,青少年体质20多年持续下降成为其必然的结果。从理论上讲,应当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合作的青少年体育参与模式,这有利于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无缝衔接,可以为青少年随时随地的提供体育运动指导和体育参与的机会。如何使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协调发展,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这正是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的问题。

8如何认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这为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青少年体育的组织运行看,青少年体育的主要责任就是政府,政府必须主导,但社会体育组织是十分重要的支撑,在推动并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社会积极参与,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导向,法律约束,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在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总之,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就是要统筹协调好与青少年体育相关的各种关系,使之共同促进而不是制约和影响青少年体育发展。只有顺利推进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才能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14020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6.html.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20140207].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

[3]郝平.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31214(01).

[4]任海.論体育现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277280.

[5]郝平.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31214(1).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20140207].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辩证关系體育
体育很差是怎样的体验
体育幽默漫画
黑皮体育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适应多元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