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年勇、陈水总、包来旭、欧长生这些性格扭曲的失意者,“报复”的竟然全是从没有伤害过他们的无辜者,而且是中下层社会?这是一个从头脑上无法理解的问题。
而头脑上无法解释的东西,一定可以在心理上得到解释。在国家权力强有力地控制社会秩序,使失意者只能“报复社会”的情况下,强者通吃导致的,并不是强者和弱者的不可调和的社会冲突;恰恰相反,是弱者和弱者之间的相互冲突、敌视或“报复”。
强者具有规避风险和伤害的能力。他们可以不坐公交,不坐地铁,不在大街上行走,在高墙大院里住着,可以有保安,可以不吃市场上卖的食物,换言之,他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和这个社会隔离开,形成阶层的区隔。在秩序不可能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弱者的怨恨,还不能伤害到强者。
另外,弱者之间本身就在相互伤害。不仅强者鄙视弱者,弱者自己也按有利于强者的价值观念来思考,来建立和别人的关系。比如,大家都鄙视“失败者”,都看不起穷人和混得惨的人。如果说,弱者在社会利益食物链上被强者吃的话,那么,他们在心理食物链上,同时要被强者和弱者吃。所以弱者对弱者的恨,实际上远大于对强者的恨。因为他们讨厌那个失败、窝囊的自我,而和自己差不多处境的人的出现,让他们认出了最想忘掉的自己。但对于强者,他们的羡慕要远大于恨。这种对比,决定了失意者要掐死弱者的心理动力,远大于要去反抗、伤害強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失意者的智力模式和心理模式,只会让他们把“报复”的对象,指向和他们的生活有交集的人,即坐公交地铁出行,行走在大街上,出现在工业区里的人。
李年勇、陈水总、包来旭、欧长生等失意者在大街上砍人、纵火烧公交车、搞爆炸,并不只是为杀人而杀人。他们正是要找到一直没有找到的存在感。失意者对社会的报复,是多种社会和心理问题综合的结果,而消除这一隐患,则必须消除失意者得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和心理土壤。换言之,是一个社会的根本性变化。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