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改进

2014-04-29 00:44上官宇星
中国市场 2014年33期

上官宇星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将从单纯地衡量经济量的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质的提高。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GDP对于衡量我国经济的总体水平至关重要。虽然近年来我国的GDP始终保持着高增长率,但是这种增长中存在着无效的成分和需要完善的缺陷,这些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将重点分析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考核指标中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不协调的成分,并简单构思其改进方法。

[关键词]GDP;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效GDP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3-0028-0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主题。对于世界各国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迫于环境、资源等外在压力,更是人类理性的思考和行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虽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是就经济发展的方式而言,仍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作出转变。

与此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健全,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很大。政府所强调的经济数据会自上而下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也就是说,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不仅反映我国经济的状况和走向,而且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始终片面地重视GDP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其构成和质量。如今我国正在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这要求我们首先对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作出改进。

1 GDP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并于2010年1月成功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现象被世人誉为“中国经济奇迹”。即使在近期美国去杠杆化、欧洲陷入漫长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仍以7%以上的GDP增长率为世界经济带来希望。然而,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收益的能源利用现实,是以政府为主导,依靠投资、出口、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房地产等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以2009年的能耗为例,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同年美国GDP总量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却仅有152%和217%;同年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33%和51%。相比之下,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十分低下,而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使中国经济无法保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方面是增长速度震惊世界的GDP统计数据,另一方面是存在诸多问题难以为继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构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协调好这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即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改进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更强调GDP的构成和质量,而不是片面追求GDP的数字扩张。事实上,如果能够按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改进现行GDP中无效的、不合理的成分,完善现行GDP核算体系的不足之处,GDP将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GDP核算体系中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因素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重点:一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三是转变政府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四是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实际情况来审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难发现数量庞大、增长迅速的GDP中包含着许多无效成分,存在着不少缺陷,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负面的影响,笔者将在下文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四个重点逐一分析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的无效性和局限性。

21 GDP与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之一在于从目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增长代价较小、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高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工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长期以来盛行着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擴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不仅导致工业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更重要的是对能源等基本资源消耗过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有关统计表明,我国GDP中至少3%~7%的部分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的,属于“虚值”或者“环境欠账”,而且能耗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我们将取得更加“虚高”的GDP。笔者认为,这部分“虚高”的GDP是无效的,它不仅妨碍了被迫承受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广大居民,更是“造债”于子孙后代,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它只表明一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多少,却没有考虑生产时消耗了多少资源以及付出了多少环境成本,这实际上已不自觉地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是自由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不存在成本问题,其最终结果就是不仅掩盖了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而且实际上还将这些破坏当成经济收益,于是形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现象,产生了一种“资源消耗越多、环境破坏越严重,GDP也就越高”的误导,这无疑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变。

更加不合理的是,GDP未能区别不同经济部门的活动,例如环保部门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等方面产生的支出也被计入GDP,带来GDP总量的增加。这样的GDP不仅实际掩盖了污染的成本,更造成了一种错觉,即污染为经济创造了双倍收益,GDP因污染和治理污染而实现双倍增长。

22 GDP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涉及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问题。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在过度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理论上,随着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应该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为第二产业注入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新动力。但是在现实中,我国的第二产业或面临着产品供应过剩的威胁,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仍然不见起色,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产品结构的问题——我们的工业生产走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很低,对高科技的需求不是很大,无法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更加缺乏核心的创意和生产技术,于是陷入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无法协同发展的恶性循环。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无疑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而这与GDP的局限性不无关系,因为GDP忽略了日益增加的知识经济成分。

进入21世纪,现代社会经济已日益演化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驱动力为想法和创新。显然,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仅能核算有形产品的增加值,却无法核算企业或其他经济单位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计等无形资产的增加,也无法追踪他们在技术革新、产品设计、人员培训等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而这些无形的资产和投资恰恰是我们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必需的要素。

如果GDP的构成中可以增加对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科技创造等无形方面的考核,必会引起企业、政府乃至全社会对自主创新的重视,从而自觉地加大在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在逐步淘汰污染严重、能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精尖行业,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23 GDP与政府在市场中的地位

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政府,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与地方政府也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如果采用支出法来核算GDP总量,政府支出便构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GDP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主要考核指标,且是地方政府之间竞赛的主要内容,当然也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之来源。所以,不遗余力地追求GDP的数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行动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的背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旦中央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有的从属关系使地方政府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来自于上层的目标需求,从而使各级地方政府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竞赛关系,加之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不仅不遗余力简单地追求GDP的增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扮演了市场主体的角色,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政府推动的过度投资。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中几乎不受政府干预的公司不同,在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下,很多国有企业最终控制人为中央或地方各级政府,政府在企业投资行为等各项经济活动中,都发挥着显著作用。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各级政府、政府官员将其经济、政治目标内部化到其控制的企业的结果。通过投资项目,企业规模扩大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帮助政府解决当地就业压力;企业新项目上马能够给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的税收、财政收入。这些都是政府作为“经济参与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另外,新项目上马能够阻止其他地方同一行业的业绩上升,这可以阻止基于“锦标赛式”的其他地方官员的晋升。

在以GDP为政绩考核指标的大环境中,地方政府官员除了推动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外,还有很多盲目追求GDP数量的行为,比如低层次的招商引资、缺乏科学决策和规划的各种重复建设项目等,这些政府行为形成了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无效GDP。此外,政府行政效率的低下和腐败的蔓延对GDP形成隐性的吞噬,此处不作分析。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即转变政府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目前地方政府简单地追求GDP数量的行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存在着诸多不协调,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GDP为政绩考核指标的考核方式造成的。

24 GDP与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并不是“并驾齐驱”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发展态势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很大,美国次贷危机能够对我国实体经济发生影响便是对我国过度依靠外需、内需不足的深刻教训。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扩大外需,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这两个角度我们又能发现GDP的无效性和局限性。

启动内需直接发力的是投资。而在我国特定的行政从属体制下,一部分投资是由政府推动的过度投资,所创造的GDP是无效的,这一点在前文已述。更关键的是,GDP核算体系忽略了我国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地方政府引进外国资本和外地资本越多,本地区的GDP越大。地方政府追求GDP,导致过度引进外资,挤压民族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不足,增加了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使可持续发展缺乏经济基础。外国资本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创造了丰厚利润,而留给中国的只是一个可观的GDP数字和地方官员的政绩,以及完全被挤压的民族经济发展空间。

内需的另一个方面是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我们建立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想要建立这样一个消费型社会,前提条件是富民,只有口袋里有了钱,居民的购买力才能提高。然而,虽然GDP作为一个总量指标在连年迅速增长,但是大部分居民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消费能力自然无从提高。笔者认为原因在于GDP未能反映收入分配,往往是把一部分富人所获得的收益表示成所有人的收益,而其他大部分居民却没有因为GDP的增长而得到更多的收入,这决定了我们离消费型社会还有很大距离。当然,人均GDP指标对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体现,与GDP总量相比,人均GDP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指标,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3 对改进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的一些思考

面对现行的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存在的无效性和局限性,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使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相适应,从而加快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在资源环境核算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对国民经济账户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GDP核算方法,以便能够克服现行GDP的不足之处。所谓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但是,由于资源环境成本估价方法和资料来源存在巨大困难,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成全面的经济环境核算,计算出完整的绿色GDP数据。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想要在我国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综合经济与环境的核算体系必将更加艰难。同时,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绿色GDP最多只能完善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成本的忽视问题,至于GDP由于政府推动的过度投资而具有的无效性以及在反映无形资产的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局限性,绿色GDP并不能完全解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GDP的构成和质量。理想的GDP应当反映一国的“真实国力”和国内居民的“净经济福利”,它的核算应减去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降低居民经济福利“坏的”副产品,比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政府的“政绩工程”等,还应计入所有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进居民经济福利的“好的”产品,比如新技术、新产品的价值等。如果我国的GDP可以考虑资源和环境成本,剔除“政绩工程”等做出的“贡献”,如果我国的GDP可以由世界领先的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畅销世界的工业产品和有信用的服务业产品的增加值构成,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实现真正的转变。

不过,对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的改进目前似乎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的、思想的层面,即使改进的方向是明确的,我们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更加具体的改进方法,解决许多在实际改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对资源环境的估价和对知识、技术的货币化等。至于转变政府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这不仅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有关,也与我们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关。总之,想要通过改进国民经济核算考核指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温宗国,张坤民,杜斌现行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及其修正——方法学与案例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3).

[2]李清华对我国无效GDP的一种匡算[J]北方经贸,2007(10).

[3]宋小川中国的GDP及其若干统计问题[J]经济研究,2007(8).

[4]吴忧国民经济核算的新领域——绿色GDP核算[J]中国统计,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