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科技功能演变及当前特点分析

2014-04-29 21:51毕娟张耘于秀娟
中国市场 2014年36期
关键词:演变北京

毕娟 张耘 于秀娟

摘要:北京城市科技功能经历了央地资源分割的自我发展阶段、北京与其他区域竞争中央资源阶段、央地资源融合阶段以及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四个阶段。首都科技是新时代的北京科技功能定位,本质特征在于对外服务。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的转变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及创新驱动战略的需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北京可持续发展以及北京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区域协同发展;北京;科技功能;演变

中图分类号:F127.9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科技与教育中心,资源高度密集,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历来承担着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服务北京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但是长期以来,北京的区域科技功能也在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以及区域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变化。从局限于区域内到竞争中央科技资源,再到与中央资源融合发展,进而发展到现阶段的“首都科技”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特别是当前北京科技功能定位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内外部需求。

一、北京科技功能定位的演变历程

由于首都地位在赋予北京高度密集的科技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同一区域内科技资源在管理上的“央属与地属资源的条块分割”。因此,央属与地属科技资源关系变化也一直深刻影响着北京科技资源优势的发挥。

依据北京区域央属与地属科技资源的关系演变,可以将北京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发展变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一)央地科技資源行政分割的自我发展(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奠基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高度集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将北京科技资源与央属科技资源严格分开。在科技教育方面,以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为目标,人才教育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其特点是:学校建设紧密结合工业化需求,除去清华、北大这样的综合大学外,在各个行业领域,北京设立了一批的高水平的专业类高等院校,如人文类的人民大学、理工类的北京理工大学、航天类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钢铁学院、地质学院、化工学院等;农林类的中国农大与林大等。此外,医药类、师范类、语言类、财经类、政法类、体育类、民族类、艺术类等各专业类学校的设立过程中,北京也囊括了排名全国前列的最好院校。将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尤其是与工业化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培养了大批适用人才,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

在科研机构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以行业研究院为骨干,以地方科研所为补充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一体化的科研体系。其特点是:一是中国科学院大部分基础研究所落户北京,与高校一起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二是依据行业发展需求建立的专业研究院所以解决行业发展的技术问题为基本目标,进行本行业应用技术研发;三是地方研究院所以地方经济发展技术需求为方向,进行相应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工艺创新。这样以国家科学院为基础,以行业纵向技术支撑为核心,以地方研究所为补充的点线面交织的科研组织体系,与基于高度集权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与人身依附制度体系结合,并辅之以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顺畅的科研转化体系,使得政府出资研发的技术可以无偿投入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工业发展的产业技术问题。

在这一阶段,北京不仅形成了全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优势,同时基于高度富集的科技资源,北京在国家科技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龙头功能也确立起来。

此时的国家科技管理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严格的条块分割组织体系将坐落在北京的科技资源严格地分为北京地方所属与中央所属,中央科研资源其基本功能是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服务,而北京的科技资源仅仅服务于北京市属机构,对北京区域外地区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北京与其他区域共同竞争中央科技资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

围绕央地资源关系该阶段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市场逐步成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力量,为淡化科技资源的行政隶属特征及其关系奠定了基础;二是,中央与北京两个层面均开始探索央地科技资源融合问题;三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得到普遍认识,全国各地方对稀缺的优质科技资源(央属科技资源)展开激烈竞争,在竞争中,北京成为最有力的竞争者。

第一,市场成为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这一时期北京科技的资源特色是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始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北京获得了国家的第一个新技术开发实验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开始走入科技创新的前台。北京市政府为高科技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我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深层推进,促使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在北京诞生,并很快成为首都知识经济成长的主力军。进入到九十年代,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突飞猛进,北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高新技术产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确定为北京市新经济增长点。为重点支持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先升级,北京市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凝聚高素质的创新和创业人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实施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首都科技资源总量和质量在这段时期获得极大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了北京做为全国的科技中心的优势。

第二,探索央地科技资源融合。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首都科技资源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与变化。一方面, 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逐渐加大;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科研机构逐步开始转型。在这段时期,首都科技资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量行政体制外的科技主体出现,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对打破央地科技资源分割格局起到关键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均这一时期北京市对科技发展的系统定位是打破行政藩篱、主动提供服务。北京以服务中央的首都功能为目标,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主动为中央科技资源提供服务,表现为:一是北京市科委面向在京所有机构进行项目招标,放开北京的科技资源;二是积极为在京中央科技资源提供服务;三是建立一体化的行业管理基础制度,例如合并中央与北京的科技资源的统计制度,建立面向全北京的条件平台等等。

第三,央属与地属资源分割关系被北京与其他地方竞争央属资源的竞争关系所取代。围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一阶段科技管理显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科技体制改革逐渐展开,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大量的央属、地属科技机构改制走向市场,原有的身份特征被市场经济主体这一属性所替代;二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进一步明确,尤其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灶吃饭”制度大大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加之在这一时期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同时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竞争机制。国家科研经费大多以国家科技计划的形式出现,政府工作人员管理着科研经费的配置。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计划。引发各地区竞相争夺的稀缺科技资源,在这竞争角逐中,北京成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原来北京与中央科技资源的分割状态演变为北京争取央属科技资源服务北京的积极行动,原来的资源分割关系被北京与其他地方竞争央属资源的竞争关系所取代。

(三)央地科技资源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建立阶段(21世纪初至“十一五”计划末)

进入新世纪后,北京的科技发展政策逐步完善,伴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和“科技奥运”的实施,首都科技资源的建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伴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战略实施,北京的科技资源与央属科技资源日益紧密融合,其管理体制特征是北京与中央两个层面均采取积极态度促进中央资源与北京资源融合。表现为:一方面,北京方面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主动争取承接中央重大科技项目;另一方面,中央单位积极建立为北京服务的研究机构,如北京研究院、首都研究院等,形成一定程度的资源融合。

同时,这一时期北京科技的资源特色是发挥以中关村科技创业园区为龙头、高校与科研院所为先导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功能,进一步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将科技创新的重心由研发逐步转向专利等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产业化过程,突出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淡化科技创新主体的“出身”,具体做法如下:一方面,北京市政府明确了科技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其总体目标是:集成首都科技资源,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推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包括建设两个服务体系、四个产业化基地以及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首都科技资源政策整体进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而且成为重中之重。另一方面,申奥成功也为首都科技资源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大背景下,北京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资源的使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科技成为解决北京一些具体社会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项目,特别是环保节能类的项目,将借助奥运得到很大的推进;一批科技设备和科技人员也将在科技奥运的背景下,逐步完善起来。总之,首都科技资源将为奥运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经济保障,并为北京未来科技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在北京政府主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科技创新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这一产业主体主要是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各类企业,这类企业大多产生是市场,行政隶属北京已经非常模糊,这对于进一步促进央地科技系统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四)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十二五”以来)

由上所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资源行政分割格局,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确立以及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确立,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为破除行政体制下的资源分割铺就了道路,也为确立新型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结构提供了前提,正是在此背景下,行政体制下的科技资源行政分割被科技资源融合协同发展格局所取代。

对于这一点,北京政府不仅敏锐地感觉到这一结构的变化,同时及时在转变的关键节点上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在“十一五”计划末,制定北京“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时间节点,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提出要实现“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北京科技与首都科技的本质区别是科技辐射或者对外科技服务是否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北京科技的影响和辐射范围超越了北京市本身,开始呈现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新态势。

二、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的必然性

“首都科技”是北京科技事业发展全新的定位,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对北京提出的新要求,是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对北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北京市科技自身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型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

国家创新体系是按照系统原理构建的一个庞大体系,北京科技建设实质上就超出了北京市本身,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北京科技创新体系如何在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服务的同时,更好地在全国的发挥高端辐射、示范带动效应。如果说,以往北京作为国家的科技中心,其发展基本模式是依靠首都城市的中心性积聚科技资源,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力量实施国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战略,以此支撑北京经济的发展,那么,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使得北京作为国家科技中心不仅仅要以科技创新支撑北京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更要发挥带动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升级结构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明确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赋予科技新的历史使命。北京科技的科技功能定位不仅影响北京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与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紧密相连,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即打破各种人为的限制,削弱或消除贸易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北京所处的京津冀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增长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北京充当着火车头和辐射源的重要角色。然而,在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北京与天津两级关系协调问题,两个经济实力相当、行政级别相等的两大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成为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特别是中央政府在实施长三角与珠三角战略之后,明确提出了以北京市为中心、囊括天津三个区县的首都圈发展战略,这使得协调好北京与天津的战略合作关系变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可以成为调整京津双极发展中的政府竞争关系、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

(三)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城市功能正在发生着一系列转型,主要表现为:由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变;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型;从传统经济中心向新经济中心转型。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是北京实现“三个转变”过程中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需要通过科技手段促进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是北京建立其与周边地区新型“能量交换”关系、实现“双赢发展”的有力推手。伴随着向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北京与周边地区的“能量交换”关系将从以“回波效应”为主转变为以“扩散与辐射效应”为主,科技创新需要支撑这种新型的“能量交换”关系。北京的可持发展必须要建立在与周边地区的“双赢发展”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将充分推动科技要素的区域内部流动作为重要抓手。

(四)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是北京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必经阶段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成果辐射全国。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每年产生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以技术市场为主渠道,通过技术服务等方式辐射全国各地,北京作为全国的技术创新中心地位,北京技术市场长期保持中国最大技术输出源的战略地位,辐射外省市和技术出口占总额比重最高年份达到78.4%。“十一五”期间,北京辐射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由325.3亿元,增加到654.8亿元,年平均增长19.1%,累计2372.7亿元,占北京输出技术的43.8%。其中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对京技术依赖度分别达40.3%、13.5%和21.6%。北京积极发挥首都高技术服务业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创新引领作用,不断深化与外省市的合作,对全国尤其是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据测算,外省市对北京的技术依赖度超过50%的有十几个城市。

三、首都科技的内涵及特点

首都科技是新时期提出的北京科技功能定位的新理念,它有着不同于北京科技的内涵,与北京科技的本质区别在于科技辐射或者对外科技服务是否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首都科技的本质是通过优化服务质量、规模和内容来体现和维持其城市中心性。

(一)首都科技的内涵

首都科技主要是指北京区域内的科技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以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服务业两大类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支撑、以两个服务(服务北京与服务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跨区域的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等技术辐射方式,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状态。具体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伴随着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程度的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辐射能力显著提升,不仅高新技术制造产业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同时以科技辐射为核心功能的创新服务业也成为支撑本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科技创新的辐射能力大幅提高,其辐射范围从北京扩大至全国。三是,科技的作用深度极大提高,体现在:科技与经济高度融合,不仅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驱动引擎,同时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拉动作用强劲,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四是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仅成为国家战略和北京科技发展的基本职能,同时由于科技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地位,使得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发挥北京科技系统的功能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北京科技与首都科技的本质区别

北京科技与首都科技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功能发挥的不同状态的概括。北京科技是指:北京区域内的科技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本地经济增长点、以在北京市域范围发挥作用为主的科技发展状态。北京科技与首都科技的本质区别是科技辐射或者对外科技服务是否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北京(区域内)科技系统从其发展之日起,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深度呈现不同的特征,但是面向全国的科技辐射历来就是北京科技最重要的功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一功能发挥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北京经济自身对于科技创新、科技辐射的依赖程度也是不同的。基于科技辐射功能之上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的规模及其对于本地经济的影响程度的不断扩大最终决定了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的转变,即当科技创新服务业对当地经济影响很小的时候,科技资源对于北京经济发展来说最大的功能是创新及其成果落地转化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当以对外技术转移服务为核心的创新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的份额上升到5%以上的时候,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北京经济总量的发展影响已经足够大了,支持該产业的发展已经是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促进其对外科技服务,因此,北京地方政府积极促进科技对外服务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北京科技正是在此背景下向首都科技转变。

(三)首都科技的本质特征

首都科技的本质特征是对外服务。首都城市是处于国家城市系统中顶级地位的城市,中心性是首都城市最突出的特点。这是首都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任何一国的首都,仅凭该城市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这一个功能,就已经使得该城市具有了极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北京作为一个多功能的首都,这种吸引力与辐射力也必然的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对政治资源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对科技资源也会形成巨大的聚集和辐射效应。

对外服务作为首都科技的本质特征是由首都“城市的中心性”所决定的。首都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北京基于首都城市这一核心功能衍生出许多附属功能,它同时还成为国家的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经济中心、信息中心等等。“中心性”成为首都城市最突出的特征。北京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最高级别的中心城市,必然是对外影响最大、对外提供的服务相对最重要的城市,中心城市的对外服务是其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与根基,离开了对外服务,中心城市的生存、发展就会失去动力,中心城市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更加依赖于对外服务,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其基本功能是对外服务,依据其服务质量、服务规模、服务内容决定其中心等级,在此意义下,对外服务是中心城市形成与持续发展的根基,服务思想应是中心城市始终秉持的城市理念。

四、小结

北京区域科技功能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在新时代提出了“首都科技”的定位。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对进一步深化北京科技发展、带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乃至对全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大首都圈的建设中、在国际化发展到研发国际化的今天,北京这个特殊区域所承担的责任与未来应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城市不能替代的。

事实上,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是科技全球化的需求,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转手,也是北京自身经济建设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是北京的科技建设和发展要超出服务北京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本身,更多的服务于全国的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共研究的治理——走向更好的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2]朱传柏.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20年[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陈其荣.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张耘.科技北京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方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变与不变[J] .科学研究,2012(10).

[6]闫傲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在2013年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13-02-21.来源于北京市科委网站:[EB/OL]http://www.bjkw.gov.cn/n8785584/n8904761/n8904915/n8905035/9591235.html.

[7]張耘,毕娟.首都科技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市场化路径[J].中国市场,2014(32).

(编辑:韦京)

猜你喜欢
演变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