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植根于语文教学中

2014-04-29 20:50刘春华
新课程·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蒙学经典阅读语文素养

刘春华

摘 要:传统文化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瑰宝,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语文课堂则是将学生领进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关键词:传统文化;蒙学;经典阅读;语文素养

1988年元月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宣言的第一句话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传承下去。

本学年度第一学期,我参与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正式启动。我与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按统一的计划实施研究。我任教的班级作为课题实验班级,计划由蒙学经典入手,先讲《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也在考虑的书目之内。我们之所以选择由蒙学尤其是由《三字经》入手,正是课题组成员都充分考虑到孩子们具体的学情,他们阅读量少,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当务之急是让他们感受最基本的传统启蒙教育。假如一下子就让《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成年人都不敢说能读透的经典“霸王硬上弓”强行塞给学生,学生只会被吓跑。我们成年人尚且迷惑到底谁是谁非,何况我们启蒙的对象不过是一群牙牙学语的小学生。因此,用《三字经》将孩子们带入传统文化经典的探索中,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我进行课题实验的班级具体学情并不乐观:学生的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至于传统文化常识更是极度匮乏。有的学生连孔子是何许人也都全然不知。我最初的担心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经典能有兴趣吗?我们教师的主观愿望与学生的实际会同步吗?我的担心是必要的。

第一次给孩子们讲《三字经》,一些学生反应冷淡,他们普遍反映除了开篇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较好理解之外,越往后越难:内容多,看不懂,背不熟……我静下心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积累匮乏,传统典籍的先期教育几乎是零。我得出这一结论后,决定“对症下药”,寻找一种让学生普遍轻易接受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故事是低年级孩子的“最爱”,只要让故事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形象就是大大的成功。我利用课间、课前等时间给孩子们讲了《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大禹治水》《伯牙绝弦》《囊萤映雪》等许多《三字经》里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觉醒”了孩子们对《三字经》的兴趣。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诵读、背诵《三字经》了。叶圣陶先生说:“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仅对它的记忆了,开始试图理解其内涵了。于是我充分利用“亲子阅读”“小组阅读”“集体阅读”等机会给学生分析了《三字经》的基本内容:教育家长的、教育学生的、教育老师的、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也浓缩在其中。这对大家是很有教育意义和启示的。许多孩子主动搜集其中有名的典故,并积极展示给大家看。翻开孩子们的《三字经》读书记录,一股清新的、自然的、和美的风徐徐吹来,沁人心脾。

在日常教学的一些细节问题上,我也充分利用契机向学生渗透有关的传统文化常识。如,在执教《北京的春节》《元日》这两课时,由于其中涉及一些习俗常识,像“年”“桃符”“屠苏”等以及一些节气,像“腊八”“正月十五”等,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于是运用“搜索大法”,让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一些知识。通过查找资料,学生知道了“年”“春联”等是什么以及关于春节的一些习俗,对课文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每节语文课,我都会安排五分钟的“传统文化我知道”讲座,让学生轮流主讲,由他们自己搜集材料,并让听众做好笔记。这樣持之以恒,积少成多,学生的语文素养渐渐“水涨船高”。

传统文化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瑰宝,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西大街小学)

?誗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蒙学经典阅读语文素养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日新才能启蒙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活动性策略在经典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