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莹
摘 要: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学会学习,勇于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作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探究;体验;主体;愉悦;实效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形成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重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可如何进行探究,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探究活动收到显著的效果呢?通过这几年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的尝试,形成了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注重知识生成的体验性
新课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不应该只是知识的学习、灌输和记忆,还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以及生成过程的体验。有时候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的掌握更生动、形象和易于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利用多媒体、音频、挂图、模型等直观的手段或者现场演练等方法,创设一些可感知、有声有色的鲜明生动的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通过亲身实践和操作,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和影响,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印象。
二、学习主体的全体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学教育应体现普及性,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性,而不是只关注少数的尖子生,或者好学生。传统教学中“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中等生的教学,不可能实现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反而造成中下学生厌学,对学习失去信心,不能全体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就失去了基础和意义。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基础好的学生设置些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对基础弱的学生设置些简单些的问题,使他们也能参与到探究中,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进行有梯度的探究设置,因材施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心其日常生活不同心理,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帮助他们形成乐观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个人收入分配》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折纸鹤,五分钟看哪个组折的多。然后給出按数量收购和不计数量按组收购两种方案,让学生发表意见。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化难为易,收效明显。
三、参与过程的愉悦性
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和愉悦性为前提的过程,结论往往枯燥,很难有说服力。所以过程很重要,特别是愉悦的参与过程更重要。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一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而要调动学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否激活,上课时的兴趣能否保持。因此,探究学习要通过丰富、鲜活、有趣的情境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要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各种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把他们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同时让他们踊跃发言,激烈讨论,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四、探究结果的实效性
所谓教学的效果,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取的结果。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学生学习方式由表层式向成效式转变。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是要通过活动过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理解结论,学会解决问题。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尝试也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探究和尝试,并与教学实践和生活实际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镇原中学)
?誗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