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你们的婚姻我的痛

2014-04-29 00:44:03本刊编辑部冯大荣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4年4期
关键词:婚姻爸爸妈妈

本刊编辑部 冯大荣

先来听一个故事吧。

陆媛要结婚了,离家之前,她最不放心的是父母的婚姻—父母的关系一直冷淡疏离,这也是她从小到大的心结,即使她已经快30岁了,仍然像3岁时那样,担心没有她从中调和,父母就会离婚。陆媛之所以拖到快30岁才结婚,也因为父母关系的疏离,让她对爱情缺乏憧憬,对婚姻缺少信任。

许多人像陆媛一样,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信念,并不来自于自己,而来自于父母。父母的婚姻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家,也是我们一生的力量之源。如果这个家里弥漫的不是关爱而是恨意,不是温暖而是寒凉,我们对于爱的希望该往何处安放?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幸福的模样?

父母婚姻对孩子的影响至深,支离破碎的父母婚姻更会成为孩子面对婚恋时难以跨越的冰山。本期,让我们走进几个孩子的内心,一起感受孩子眼中的父母婚姻,剖白那些父母婚姻留给我们的纠结和痛楚,一起学习如何面对父母留给我们的婚姻课题—你知道,只有穿越它,我们才能遇到幸福。

01

父母的婚姻景象:

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

留在孩子心中的印迹:

爱是恐惧,爱是负累,爱是一旦开始就注定悲剧的结局

小时候,父母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如果父母的婚姻分崩离析,我们的世界就破了一个大洞。从这洞里袭来的风,可能一辈子都让人觉得冷飕飕的,不堪回忆。当父母之间的爱变成了怨恨,我们也会或多或少地对爱恐惧。

你们彼此拉黑,

也拉黑了我的世界

文 | 墨慈

父母在我两岁之前就离婚了,法院把我判给了妈妈。听说他们离婚的原因是“性格不合”,而性格不合的解释总可以有很多。

在妈妈的概念里,以爸爸为代表的奶奶爷爷以及姑姑被统称为“他们家”—一个不算近又不太远的称呼。而我们之间也总是比较自然地回避与之相关的话题,不去回忆、不去讨论也不必期待什么。

我的小学是在奶奶家念的,还记得每个周末,坐公交到父母两家中间的位置,妈妈会在那儿等我,然后我告别奶奶,跟妈妈回另一个家。

爸爸在我三年级的时候去了德国。那天早上,我背着书包准备上学的时候,很大的行李箱摆在门口。我多看了一眼,再回来就没有了。

后来的日子里,我对爸爸的印象,只停留在每年寄来的巧克力。难得几次他回来而我也在,奶奶便很开心地说:“快,叫爸爸。”跟来了客人叫叔叔也没什么不同吧,我总这么讽刺地跟自己说。他似乎想表达自己的关心,会问我很多,可我始终分不清这是他发自内心对我的关心,还是他把自己摆在父亲这个位置上时,角色要求他去关心。

六年级结束的时候,带着所有的东西,奶奶爷爷送我到了妈妈的家,行李被放在门后边,从此我换了个地方继续活着。

妈妈上班很忙,走路的速度很快,一步紧跟着一步,脚似乎还没抬起就要放下。她在家里又当男人又当女人,自己修理马桶和下水管—这并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多时候她表现得像个老男人,不修边幅,斤斤计较,又刚愎自用。她不会乱用一分钱,很少去护理自己的皮肤和头发。我曾偷偷地想,这其实是我的错。可对于家里的卫生,她的条件很苛刻,每天按时清扫,理由是:不能跟他们家似的。她对我的要求极为严格,并不都表现在学习上,一大部分是希望我多多听话,多多理解、支持她。可也就是从完整地和她一起生活开始,我的叛逆期猛烈袭来。

父母离异,对我来说是整个中学时代最值得骄傲的事,它充分体现了我与别人的不同,它作为一个背景,几乎为我所有的错误和荒谬找到了理由。逃学翘课,装病偷东西,我做过接受范围以内所有的坏事。而当被发现的时候,我总会假装和别人在不经意间提起,我爸妈没在一起。伴随着旁人惊讶的表情,事情总会圆满地得到解决,而我总会被原谅。

我和妈妈之间的正式谈话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她在说我在听,不反驳,也不认同。题目大多关于我的成长以及今后的安排,只有一次,她提到了过去,说起当她还不是“一个人”的时候。似乎还是因为“他们家”,她才有了那么多的苦难。这次之后,我发现我们可以更加自然地回避这个话题,就当什么都不存在。

高中结束那年,妈妈终于决定切断和“他们家”的所有联系,不许我再见奶奶,也不许打一个电话,不论奶奶怎么说、怎么求。她决定把过去封起来,而我也只能偷偷地回去,偷偷地打电话。慢慢地,我骗人的水准越来越高,似乎总有圆过去的理由。代价就是,骗人的时候自己未必好受,也未必心安,更遑论分清到底做得对不对,似乎一切都模模糊糊、可对可错,“愧疚”和“不得不”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在外面租了房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看奶奶,不必找借口。

妈妈活得太累,我觉得,把一切痕迹抹杀的结果只能是记得更牢。

我尽可能多地避免成为他们那样,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不成为那样。前几年,有很多男孩子追求我,我总是貌不经意地躲闪,举棋不定。或许我害怕开始,因为每一段开始,都包含着爸妈那样的可能。于是,我只好用不开始,去杜绝那样的结局……

小时候,父母上演着永无休止的“雌雄争霸赛”,争吵和暴力是他们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多羡慕邻家夫妻把日子过得温和从容,可对他来说,那永远是别人家才有的事。更可悲的是,讨厌父母婚姻的他又只学会了用暴戾的情绪和言行,拆毁自己的生活……

习惯了,父吼母啸

文 | 阿豹

在父母摔摔打打、大呼小叫、争吵不停的一个个不眠之夜,我不知蒙着被子偷偷流过多少眼泪,因为积到耳朵里的泪水太多,甚至得了中耳炎。

7岁那年,父亲生意失败,一蹶不振,开始酗酒,每天喝得醉醺醺地回家;母亲一向也是个性格强势、脾气暴躁的人,于是打架、争吵成了他们夫妻俩每天的“必修课”。我放学坐在桌前写作业的时候,心里就在想:今天爸可别喝了酒回来呀—在颤抖的猜测和祈求之中,我根本无心功课。听到爸爸的脚步声了,不稳定,有些摇晃,紧接着就是推开门,一屋酒气……我知道,这个晚上又完了。

果然,晚饭的餐桌上,只消妈妈抱怨一句,爸爸就会把盘子、碗都推到地上,然后烂醉如泥地从椅子上跌下来,满地打滚。家里的瓷盘、瓷碗都碎得差不多了,妈妈把它们全换成了塑料的,这样就可以随便摔了。

夜里我还半梦半醒,父母的卧室又传出可怕的争吵声。紧接着,妈妈掀开了我的被窝:“跟不跟我走?你不走我走了!”我只好爬起来,穿上衣服,跟在妈妈屁股后面走进凄冷的夜风,到外婆家去度过下半夜。

第二天上学,我自然没心思听讲,心里全是昨晚留下的恐惧、愤恨、疲惫和委屈,课堂成了我补觉的地方。好不容易挨到放学,我不愿意回家,总是怎么绕远怎么走,甚至再跟贪玩的野孩子到哪个工地、操场晃荡一会儿。因为我知道,当我又坐到客厅的桌前装模作样地写作业时,新的轮回就又开始了……

我从重点学校的快班迅速跌落到普通学校的慢班,成了老师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学生。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温暖,我只能从同伴当中去寻找:我成了“校园黑社会”的一分子,12岁搬出父母的家,以收弱小同学的“保护费”为乐、维生,抽烟、喝酒、打架、交女朋友……填补了我空虚无聊的青春期。16岁那年,我在一场斗殴中受伤,被抓到派出所。母亲觉得我再上学也没意义,不如去当兵。就这样,我来到离家1500公里外的部队,成了当年连里年龄最小的新兵。

18岁复员后,我没有在家停留就北上打工。可能是小时候眼泪流得太多了,我成了一个不会哭的人。因为流再多的眼泪也改变不了父母恶劣的婚姻,得不到我想要的温暖。为了生存,我只能逼自己强悍、冷酷起来。

可是父母的战争并没有停止。几乎每个星期,母亲都会打电话来向我哭诉,说她有一个多么不争气的丈夫,说她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我身上。一次我不堪重负,在母亲哭诉之后对她说:“不要老跟我讲这些,你们的陈年积怨,指望我怎么解决?”母亲怔了一会儿,挂了电话,几天之后她发来一条短信:“我觉得我这辈子白活了,儿子白养了。”我只有愧疚,以后再无怨言地把耳朵交给她。

我娶了打工时认识的女同事,她并不漂亮,但性子沉静,我只希望我的家里再也没有争吵。可过日子并不像我想得那么简单,每一点鸡毛蒜皮两人都可能产生分歧。每次遇到事儿的时候,我的反应都是一脑门子烦躁,然后必然要用责骂把烦躁发泄到对方身上。

妻子惊愕地发现,我是那样容易被暴躁情绪左右,遇到任何问题都把原因归到环境和别人身上—这跟我父母的思维和做法一模一样。意识到这一点,我非常悲哀。在婚姻当中控制情绪,用平和理性的交谈解决问题,对我来说是那样困难。我怕我的暴躁会让妻子有一天离开我,那将使我失去漂泊多年之后好不容易得来的家。

父母选择保留一份完整的婚姻合同,却感情淡漠,关系疏离,很少彼此关心。当婚姻失去爱和亲密,剩下的只是一栋冰冷寂静得怕人的空房子。

爸妈,

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在一起

文 | 嘉嘉

上中学的时候,我问我最好的朋友:“你是爸妈因为彼此相爱而生下的吗?”她非常笃定地回答:“是呀,当初姥姥姥爷不同意他们结婚,为了和爸爸在一起,妈妈愣是忍受了10年被姥姥姥爷拒之门外……”我已听不见她接下去所讲的关于“相爱”的证词,因为我已陷入“我的爸妈不相爱”的悲伤之中,甚至觉得,我这并不产生于“爱”的孩子,也不像别的孩子的生命那样美好、圣洁。

其实,我一直在寻找父母相爱的证据。餐桌上,我多希望他们热络地交谈一天发生的新鲜事;吃过饭,我多希望他们有说有笑地出门遛个弯儿;休息日,我多希望他们一起去超市,分担一周的家务,或者分享休闲的轻松;我多希望看到他们一起关心我的学习、成长,共同分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也共同分享养育孩子的快乐;他们一方生病,或是遇到险境,我多希望看到另一方牵心动肺的焦急、无微不至的关心;我多希望听到他们彼此说一句安慰的话、温暖的话、疼惜的话;我多希望看到他们为彼此做一件不吝付出的事……可是没有,什么都没有。

爸妈在一起总是一言不发,仿佛没什么好说,没什么好聊。尽管妈妈会对我抱怨爸爸自私、不负责任,爸爸也会对我抱怨妈妈强硬专制,但他们彼此之间很少吵架。如果不是电视机开着,家里就沉闷得没一点人气。爸妈总是各干各的。打我记事以来,爸爸平时一个人坐在沙发那儿看电视,周末一个人出去打麻将,很少关心妈妈喜欢什么,什么能令她开心,更不知道我读几年级,已经感冒发烧了几天……打我记事以来,妈妈一个人做家务,一个人上街,一个人管我,一个人照顾她自己,甚至意外骨折动手术,爸爸都没在医院陪着她。当然,作为回馈,她也对爸爸的需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妈妈像一个“铁人”,爸爸像一个“木头人”,在他们之间,我看不到爱和亲密。我时刻担心他们离婚,又时刻质疑他们为什么还要在一起。

在父母了无生趣、了无爱意的婚姻当中,我没有体会过真正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什么样的,所以也不会创造那样的氛围和生活。更何况,“生自并不相爱的父母”这一点,就让我有足够的理由自卑,觉得我没有资格获得别人的关注和青睐,也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温暖和幸福。

结婚后,丈夫不止一次绝望地说:“你为什么总是吊着那张死脸?为什么总是把家里的气氛搞得令人窒息?”我心里明白,丈夫看到的那张表情僵硬的“脸”,正是我父母婚姻的表情,也是我最为熟悉的表情。

为了改掉僵硬的表情,我甚至买了一面小镜子,随身携带,不时提醒自己,可是,留在心里的表情,又岂是一面镜子能抹掉的?我强烈地感到,如果走不出父母婚姻的氛围,我就没办法让自己幸福,没办法拥有我一直以来最为期待的充满欢乐的家。

家,原本是夫妻两人的爱巢。当其中一个总是迷恋巢外的世界,剩下的一个永远得不到呵护、陪伴,会对落寞的守候产生怎样的遗憾?这份遗憾又怎样背负在巢中的小鸟身上?

我渴求,

来自男性的温情和陪伴

文/果冻

记得春节期间的一档娱乐节目采访了成龙,他说:“我很怕过年啊,因为所有人都休息了,我没办法工作,不知道干什么好。”我爸就是这类人,他享受工作,喜欢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即便真是忙里偷闲得了空,也是在家待不住的。

可能是在工作中习惯了用可视化的成果来衡量成就,也习惯了周边的朋友、合作伙伴仰视他,对于家庭,我爸总有些扭转不过来。他会努力赚钱、换房买车,时不时为我妈送上分量十足的礼物,可他永远看不见我妈最需要的—体贴和陪伴。

小时候,我爸很忙,通常晚上都要出去应酬谈生意,在家的时间不是宿醉未醒就是抓紧补觉,偶尔周末想施展一下厨艺,或者凑上前和我妈聊会儿天,迎来的准是我妈这一周的牢骚和抱怨。我知道,其实我妈只是在表达她的爱和需求,只不过正话反说,我爸自然接收不到讯息。时间长了,我爸觉得热脸贴了冷屁股,没意思,也就不再重复这不讨好的行为了。

家里的男人总不在,女人自然会变得强大起来,久了,自己能搞定的事也懒得再求助于那个不在身旁的他。于是,我爸回到家,总能见到热乎的饭菜和乖巧的女儿,一切都井井有条。他的情商像自动关闭了一样,看不见妈妈安上了新的窗帘杆、换掉了旧的洗衣机,也觉察不到妈妈脸上的不开心。当然,他对我也是一样。

我从小就发誓,绝不找像我爸那样的老公。在我这儿,你相貌出众、才华横溢?好吧,确实会加分……但细心、体贴,关键时刻帮我分析利弊,甚至会推掉自己的工作、朋友来陪伴我的男人,才能俘获我的心。我渴望他能和我一起经历悲喜,渴望他因为我穿得单薄就气愤地批评我……

很幸运,我找到了这样的老公;但也很可惜,当我享受作为一个小女人被人呵护的时候,我也从妈妈身上“继承”了强势的性格。每每和老公发生冲突,我都无法克制地变得刻薄,不停地翻旧账、联想,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听不进劝,什么难听说什么,总要把两个人激怒到爆发才能慢慢安静下来。我不明白自己哪儿来的无名火,拐来拐去其实早就偏离了争吵的初衷。或许我在为妈妈在婚姻中的委屈而爆发,又或许,我沿用了妈妈对爸爸的“索爱”方式。

老公给了我最大的理解和包容,我不想再用我在父母婚姻中积蓄的委屈、传承的沟通模式去伤害他。我能做到吗?也许有一天。

父母婚姻留给我们的困惑如此之多,只有解读清楚父母婚姻的影响力,才能走出父母婚姻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生长在父母相亲相爱的家庭里,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孩子会对婚姻形成美好的憧憬和乐观的看法,也能从父母那儿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经营婚姻。

可惜,现在50岁、60岁甚至更年轻的几代父母,都没有有意识地学习过如何经营婚姻,就“糊里糊涂”地走进了婚姻。他们的婚姻观或婚姻模式,完全从上一代承袭或者靠“自悟”得来。于是,运气好的、自悟能力强的,家庭美满,运气不好又不懂经营的,婚姻千疮百孔—这时,他们要么离婚了事,要么选择“为了孩子”维持一桩表面的婚姻,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创造性地面对和解决婚姻中遇到的问题。

当父母之间貌合神离,冲突不断,孩子就会对父母的婚姻产生排斥心理和焦虑、恐惧情绪。这些情绪是非理性的,会长期蛰伏在孩子内心。有的孩子步入婚恋阶段,就会表现出极力摆脱父母婚姻的倾向,有的却在不知不觉地重复父母错误的婚姻模式。不幸的婚姻,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无意识地“遗传”下去。

这些生长在不幸的父母婚姻里的孩子,有的将父母不幸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深怀愧疚;有的完全被父母忽视,变得冷漠;有的不得不充当父母彼此要挟的砝码;有的不得不变成父母情感缺憾的补偿者,承担父母一方过重的情感需求和寄托……从小看到父母之间痛苦的婚姻,孩子会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不敢开始自己的婚姻,就算结婚了也不懂得如何与对方相处。

不幸的婚姻会无意识地“遗传”,但幸福的婚姻也可以有意识地学习和创造。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到父母扭曲婚姻的影响,那就是走向幸福的开始。虽然父母是没有办法选择的,父母的婚姻也是无法由你完成改造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成就恋爱和婚姻的幸福。幸福只掌握在自己手里!

◎摆脱父母婚姻,不能跟着感觉走

如果你的父母婚姻很不幸,要找到一段幸福的婚姻,你千万不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仅仅为了与父母反着来而找对象。这种情况下,你其实仍然在被父母的婚姻模式捆绑着做决定。

◎了解自己的婚姻态度

要真正告别父母婚姻的影子,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婚姻态度。你可以问问自己:我追求这样的婚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真正想要的婚姻是什么样的;这些回答是理性的吗;我是否已经摆脱了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控制。

◎宽恕父母,宽恕自己

宽恕过去,谅解父母的婚姻选择,并将自己和父母、自己的婚姻与父母的婚姻分开。你必须认识到,你和父母是截然不同的人,你的婚姻和他们的婚姻也是截然不同的两段关系,无需进行比较,你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书籍、婚姻课程等,重新学习健康的婚姻经营之道。父母需要自己为他们的婚姻选择承担责任,即便他们总是抱怨不幸,你作为孩子,也无需为他们的不幸承担罪责。你可以做一些宣誓:“所有的过去都是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现在原谅父母和他人所做的一切,我也原谅我自己。”

如果你仍对父母一方有怨恨,你可以尝试用笑容融化怨恨: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一个戏院,想象你怨恨的父母一方来到舞台,想象在他生命中发生了很好的事情,他笑得无比灿烂……你把他的笑容在大脑里保留,不断回看,几周之后,你就不再怨恨他了。

◎了解自己在爱中的需求

试想一下同恋人在一起的样子—你是想拥抱你的恋人,还是想被恋人拥抱。如果你特别想被对方拥抱,说明你内心缺爱。你可以给自己心理暗示:“我现在已经长大,我不需要他人的爱来保护我、给我生存的机会和价值的证明,我选择爱我自己、满意我自己,这就足够了。”

◎做回真实的自己,迈向崭新的幸福

当你做回真实的自己,你就告别了父母婚姻的影子,在做出婚恋中的选择、处理婚恋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再发出错误的信号,展露出情绪化的、违心的言行。这时,你选择的自然就是你生命中最好的那个人。你可以笃定地告诉自己:“一个很优秀、同我有共同语言、内心宽容的伴侣,正来到我的生命中!”

本刊观点

这世界上,完美的父母或许并不存在,抑或少之又少。但我们不能因为父母的不幸福,就“毅然”封堵自己通往幸福的道路。特别是成年以后,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幸福负起责任,也必须为自己的幸福负起责任。我们可以通过父母以外的渠道学习幸福,我们可以走出那些恐惧和悲伤遗留的不快乐,走向铺满阳光的更广阔的世界。迈开双腿的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里。

猜你喜欢
婚姻爸爸妈妈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34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01-28 10:49:06
我和爸爸
中华家教(2017年2期)2017-03-01 16:29:25
爸爸
琴童(2016年12期)2017-01-16 11:15:38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37°女人(2016年8期)2016-08-11 12:03:47
爸爸冷不冷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8:58:11
不会看钟的妈妈
可怜的爸爸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湛江文学(2015年10期)2015-01-03 08: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