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次备课

2014-04-29 09:44高婧
新课程·下旬 2014年4期

高婧

摘 要:二次备课是由“实践到再认识”,是教学内容的再丰富,教学策略的再创新,教学设计的更完美体现。通过二次备课,及时发现预设课堂中的成功与不足,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因此要提倡二次备课,通过反思性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二次备课;反思性备课;学生反馈;教学闪光点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而现在中学教师一般都执教2~3个班级,各个班级学生学情有别,有基础好的班级,也有基础差的,一份教案就算是同一个教师教课,在不同班级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区别,导致基础好的班级“吃不饱”,基础薄弱的班级跟不上,课堂沉闷,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造成这种教学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因人施教,教师应该根据班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了解学生要什么,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去确定教学内容,并以学生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增强教案的实用性、针对性,量体裁衣,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但是,现在的教学工作,普遍存在忽视二次备课的现象,特别是年轻教师,精心准备课前教案,课一讲完就认为完成任务了,忽略了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课后很少花时间思考课堂效果的好坏,更不去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导致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及时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和提高认识,从而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把课前准备性质的备课称为第一次备课,第一次备课的效果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并且初次形成的教案内容固定,教法模糊,只能对教学过程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实际应用时,我们面对的是不同基础的班级群体,若采用同样的教学策略,必定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这就体现了二次备课的重要性。

二次备课就是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认知能力及其内在的实际情况等,对教案的选题难易、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作适当的调整,进行反思性的优化和设计,使之符合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因此,我们应当注重二次备课,每次教学结束,及时反思并记录下来,因为灵感的火花会转瞬即逝。

课前教学设计并非真正的课堂教学,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而是处于设想之中,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总会有些出入或者失误,特别是在与学生课堂交流过程中,偶尔也会有些触动,课后要及时记录反思。二次备课可以倾向以下几方面:

(1)失误:再完美的教案也会有疏漏,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很宽泛,教师当场不能解答出来也属正常,把问题记录下来课后查询资料,下次课堂再解答;对课程的某些重难点处理不当,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导致学生认识模糊,课后花时间琢磨出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下次再补充,并修改教案避免再次犯错;还有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过难的知识点等等。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设计,通过二次备课弥补初次备课的缺陷,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以后在再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

(2)闪光点:课堂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发生,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会产生瞬间灵感,比如,把“分化”比作细胞的“变身”,衰老细胞水分流失“老泪纵横”等,课后应及时记录,加以补充延伸,使以后的教学更形象,更通俗易懂。把教学过程中达到设想、引起共鸣的教学策略、新颖的课程导入等,在课后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3)学生反馈: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关注学生状态,比如,眼神、语气等,根据信息能够有效判断重点、难点的处理和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取是否适当,教学的组织安排和教学进度是否合理等,对学生体现出的难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补救,同时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向。

二次备课是由“实践到再认识”,是教学内容的再丰富,教学策略的再创新,教学设计的更完美体现,使课堂内容能适应所带班级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通过二次备课获得信息反馈,既是对初次备课的效果进行评价,又能根据教学实践,及时发现预设课堂中的成功与不足,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并且一个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除了借鉴别人的好东西外,还得在实践中积累經验,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附中)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