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教学的活力之源

2014-04-29 08:58黄书明
学周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求异讲评发散思维

黄书明

摘要:要破解作文教学的思维定势,教师必须让作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要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创新意识,扩大生活外延,积累写作素材;要让民主走进作文评讲课,激发学生创作潜能。

关键词:创新 发散思维 质疑 求异 民主 讲评

通常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指导围绕着升学记分牌打转的应试作文,这在某种程度说,成为禁锢个体的灵性思维和创造活力的“桎梏”。如何改变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作文教学顺应时代趋势,以发展语言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作文教学新思维,是目前作文教学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使命。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作文教学的体会和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命题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必须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

要想写好文章,首先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做基础,“作文关乎智慧、智慧关乎人生”。其次,还要有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水平。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并经常与他们亲切交谈——谈人生、谈社会、谈风景、谈读书、谈情感等等。

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提升认识和开发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两种好途径。如,针对冬季枯水造成停水、停电给大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一日常现象,我引导学生就此作展开讨论,学生议论纷纷,讲了许多因缺水停电引出的故事,贮水的紧张氛围,为节约水冲马桶而排队上厕所的尴尬,为无水洗漱而跺脚的恼恨,因停电无法复习功课完成作业的委屈等等。由此,再诱导学生做深入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涌现出“为何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靠天吃饭,科技发展缓慢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等等异彩纷呈的好文章。

再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望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再者,命题要有利于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文题目的虚实、宽窄要适当,太窄、太死、太泛、太虚,文思就难以活跃。命题应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尽量使命题新、奇、巧,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跃跃欲试。如《我的爸爸》《难忘的一件事》,这类题目既陈旧又概括,学生一看就厌烦,思路受到局限,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毫无新意。同样是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如果把题目改为《爸爸的背影、笑、苦恼、皱纹……》《我伤心、激动、愧疚……的泪水》等,这样的题目具体、新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思路,激活思维,而且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个性化作文。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改变思维形态

严格地说,所谓富于新鲜气息的作文包括从思想感情到语言结构等全方位的,而闪烁着时代精神的新思维、新观念则是其内核。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发展学生质疑求异、深刻新锐的思维品格,并扩大生活外延,激发创新欲望。

(一)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创新意识

学生质疑求异是诸多学习品德中最宝贵的品德。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从反向角度对已成定论的社会自然现象作逆向思维,以图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思路,获得新发现。

例如:近墨者未必黑,移山不如搬家……以此类推,不一而足,生活的真理受相对性时空條件局限,不存在无可置疑的绝对真理。在善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透过世相,深入底蕴,探求本真,切忌让公式化思路从事物表面轻轻滑过。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多种答案的思维与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拓宽思路,从“我”的角度发现问题,认清本质,挖掘主题。

比如,我在指导一则以02年女足世界杯上,美国、中国女足的表现和成绩为材料的议论文时,引导学生可以纵向立意谈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终能成功的道理,也可以从反向来跟中国男足比较,关键在于不骄不躁、不奢不馁;还可以从横向与美国取胜比较,谈成功除实力外,天时、地利等条件也是重要的,或谈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会使学生在作文创作中拥有更加宽阔的思路,从而可以从多角度把握作文,创作出成功的作文。

教材中也不乏发散思维的成功典型。如朱自清的《春》,作者从春花、春雨、春风多方位地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富有青春活力。还有七年级语文的《秋魂》,秋魂到底是什么?在哪儿?文章以小标题形式行文“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作者用发散思维的武器很轻巧地化虚为实,很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总之,作文教学要诱导学生将侧向与反向、纵向与横向、发散与收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

(三)扩大学生生活外延,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创作欲望

为改正学生文章思路呆板,缺乏想象力和行文枯燥的缺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大生活外延,着力推动写作主体将狭小的自我向广大社会开放,将单纯的自我表白式笔触转向对种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吸收利用信息资源,多读新鲜活泼的时文,多背诵一些被历史证明具有悠久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杰出诗文,使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提升价值评判标准,在积累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学生自觉将创作纳入个体心理需求,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三、让民主走进作文评讲课,激发学生创作潜能

有人将作文讲评分为八个环节:1.榜上有名;2.登台亮相(优秀习作者登台朗诵自己文章并评点);3.片断欣赏(展现每一位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4.咬文嚼字;5.出谋划策;6.逆耳忠言;7.教师示笔;8.名人寄语。学生通过在以上环节中的欣赏、剖析,逐渐养成悦纳自我的意识,从而培养出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又敢于直面自身不足的宽广胸怀和恢宏气度。台上学生个个放声朗读,放胆评论,台下学生也频频发言;课堂上洋溢着愉悦和谐的气氛,学主主体地位既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功力得以充分展现。

总之,创新作文教学的特点,要求师生双方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因此无论是命题贴切实际生活,还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个性化语言的引导,乃至作文评讲的民主,都要求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习作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只有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观,才能在作文教学课堂中充满创新的春风,并吹进学生的心中。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求异讲评发散思维
学生写作积极思维品质的构成与培养之探索
探微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初中思想品德复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浅析数学试卷讲评的有效性
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构建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求同与求异
求真 求异 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