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江
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指的就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教学标准要求的学生。目前,初中教育中出现的学困生现象比较普遍。有不少学困生虚度一二年就辍学,流向了社会。还有大量的学困生虽然没有成为流失生,但在学校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三年拿一个毕业证。因此,“学困生问题”就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在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中,弱智造成的学困生仅占2%左右,绝大部分的学困生是后天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
一、初中学困生成因
1.认知因素。专家曾对学困生与学优生以及中等生的智能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学困生在言语、数理、思维、记忆、观察、空间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均与学优生和中等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在高层认知能力(言语、数理、思维能力)差异最大,而低层认知能力(观察与操作能力)方面差异较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困生在认知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这一差距虽然不足以影响到他们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完成,可是,将对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起到不利的影响。
2.家庭因素。进入初中以后,学生首先遇到分快慢班的挑战。由于学困生持续的学习上的失败,家长对其学业不抱太高期望。学困生家庭的教养行为归纳为三种:教育型、严厉型、放任型。调查中发现,学困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以严厉型和放任型居多,而教育型所占比例较少。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面临对自我的思考,对自我与周围人际与环境的重新关注,加之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对成人的行为格外敏感。因此,在这一转折时期,他们渴望在学业上、情感上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渴望父母尊重他们的行为,平等地对待他们,能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然而,这些学困生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大多不是很融洽。在这种家庭生活背景下,学困生主动、积极、乐观等方面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必将受到影响,而厌学、焦虑、自卑、缺乏意志力等不良非智力因素却极易形成。
3.学校因素。由于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据对学困生调查,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和教育方法不当。此外,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由于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学困生往往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容易诱发学困生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加深了学困生对教师及课堂教学的厌恶。实际上,学困生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他们虽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却热衷于课堂学习以外的活动。在第二课堂,学困生可以找到自身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教师家长利用好第二课堂,将学困生的兴趣和热情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习获得成功,这对他们的自信、兴趣等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是,这条重要途径却被学校忽略了。良好的校风可以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乐观风气。这样的学校环境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学困生较多地在学校的校风、教风、班风上存在许多问题,学校缺乏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法;教师不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学生上课睡觉、胸无大志、动刀动棒;班级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学生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的精神,一盘散沙;缺乏干净、整洁的班容班貌……这使得学困生不良的习惯很容易形成。
4.社会因素。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对学困生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拜金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使得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和家长认为:既然学习跟不上,不如到社会上打工挣钱。这极大地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得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产生退缩、畏惧,缺乏坚持性、自制性。
5.人际交往因素。学困生经常完不成学校交给的学习任务,这无形之中影响到他们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学困生当中,有一部分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采取了退避行为,这无疑会使他们形成孤独、自卑、抑郁、胆怯、焦虑等不良非智力因素。有一部分学困生便以个人好恶自发形成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这便是我们经常说的“小团体”。他们总是高度重视群体并按群体的利益和准则行事,接受群体期望的价值观念。“小团体”使学困生找到了為保持自身安全感的新源泉,逐步摆脱了形式上和思想上对父母的依赖。这种“小团体”的行为已明显构成违反现行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倾向,如,偷窃、说谎、逃学、暴力等。这种“小团体”成员间的交往只能使他们本来就存在的不少问题的非智力因素滑向恶化的边缘。
三、初中学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关心、爱护学困生,不挖苦讽刺,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与学困生建立感情,以帮助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有缺点但渴求进步,特别希望教师能关怀和帮助他。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得到的报答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表现在观念上,富有理性;而学生尊重教师往往通过学生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富有情感色彩,表现在是否尊重课堂纪律等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鼓励学困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2.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获得更加公平而恰当的学习与成功的机会。确定学习目标、分层次教学,培养学习动机和兴趣。要承认人的个体差异,不能用同一目标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否则会造成学困生和辍学生。要知道辍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钱的问题。多数学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达不到教师要求的目标,是被动的、苦恼的。对学困生可先降低目标要求,当达到目标后再提高目标要求,使学困生学有所得,实现自己的理想。
3.长期坚持习惯教育。学困生一般习惯较差,进入初中后吸收知识的能力增强,接触外界社会的机会增多,独立人格正在形成,思想变化快,如果不长期坚持良好的习惯教育就不能养成好学风,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校规、班规,彻底改变一些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不利的做法,使全体师生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成立家长短期培训班,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进行讲解,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减少学困生,使学困生也能正常成长。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