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014-04-29 18:30曲正强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构主体情境

曲正强

【摘要】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共同参与 交往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37-01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让学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使其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的、有个性的发展,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实现角色轉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教师角色的转变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当是全面的。教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思想素质等。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是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了解最新教育信息、经验,开阔视野;二是要着力培养和提高自学水平与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三是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巧,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新型师生关系指出:师生双方作为社会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是独立的、发展的社会的人,在社会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都与教师一样有自尊,有自主见解,有成就愿望。因此,教师教学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师生关系的起点,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差异,以学生的眼光、思维善待学生。对学生回答不管对错、完整与否,都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内在体现,同时又是学生主体性地位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1.尊重学生个性,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心理学家指出:适当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健康都是有益的。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动机,保护其积极性,而不能只苛求其结果。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在人的实践生活中具有巨大的意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便成为一种享受,不再是一种负担。有学者认为一定社会行为总伴随行为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行为最好的办法是创设同样情境。《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与自己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产生学习的欲望。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技能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自主地学习,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的知识,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天赋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四、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确保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保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现代课堂教学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2.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设计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创设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等有价值的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并鼓励每一位学生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3.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小学生乐于动手参加各种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丰富多彩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

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我们必须记住:学生的成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他们自己的主动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学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学会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学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教学上我们应树立起新的教育过程观,即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动互动;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的灵魂不断发生碰撞、生命不断得以深化的过程。

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的活动来组织,学生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探究的人。

猜你喜欢
建构主体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