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设问求疑”

2014-04-29 17:05王敏
学周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桑娜语句教师应

王敏

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是手段,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知识。当今,在素质教育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巧妙提问,还要注意让学生自己设问,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又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授之以法,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地方提问,怎么设问,再让他们遵循方法进行提问,不断创新,做到读中生疑,设问则论,有问再读,最后解决问题。

一、在课题处设问求疑

题目是课文的关键之处,它好像文章的眼睛,对表情达意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点明中心,有的是提炼出来的主要内容,有的是人、事的线索,有的是主要事件的时间、地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进行设问:“你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了什么?试着提个问题帮助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以及了解写作技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设计问题。

例如,教学《翠鸟》这课,学生提问:“翠鸟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灯光》时学生提出:“这璀璨的灯光下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在灯光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这课时学生问:“作者想追寻延安的什么?追寻延安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自主地寻找答案。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学生很快地把握了内容,读懂了课文,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二、在困惑处设问求疑

学生的困惑处,大多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以下称“三点”)要解决“三点”学生必须有自觉攻关的欲望。如果针对这“三点”——不懂之处视而不见,其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应采取措施,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这就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的前提。其做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将文中有关的语句投影出来,设计一些辅助问题进行引导:“你读懂了吗?懂了,讲给大家听听;没有懂,请给自己或者别人提个问题。”学生在提问时,教师一边认真听学生的问题,一边点拨、筛选、归纳,并将确定的问题板书出来,在进行阅读。

例如,《穷人》一课中的“她的心跳的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学生读过句子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设问,必须考虑想知道什么,弄明白什么。有的学生从字面上考虑:“桑娜为什么不知道要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有的学生从文章中心琢磨:“作者写桑娜的内心活动想反应什么?”(心地善良)有的学生则从写作特点上设问:“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经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把握这句話的乃至全篇文章的内容、情感、写作特色,从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审视到这位贫穷的妇女不假思索地抱回两个遗孤,那淳朴、善良的形象地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三、在无疑处设问求疑

我们知道,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次要内容,有的是为了过渡,有的是用来铺垫,有的是用来衬托。两外,文章中有的语句又是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问求疑,这对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难忘的启蒙》中的第一段里:“老师在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浅显,不用思考点拨,但是为了后面的内容理解,教师也要注意引导:“你能这这句话中琢磨出什么来,用设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竟然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是怎样在我心灵里播下“美好种子“的?”要我做一个爱祖国、勤勉、正值、诚实的人“的重点语句有哪些?我们怎样品析这些语句?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将这几个问题渗透于阅读中,边读边想,边体会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会使文学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感受到这位启蒙老师以及作者真挚无私的爱,这种爱将会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永远把它发扬光大。

引导学生设问,在阅读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有许多方法、途径。但是可要注意学身份的年龄特征、生活学习的经验,不要求深求快。培养学生的好问、想问、敢问的意识最重要。我相信,在我们的长期培养下,学生不仅会问会答,还需会提出问题,有创新精神。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桑娜语句教师应
穷人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重点:语句衔接
《穷人》梗概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