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华
【摘 要】“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思维能力;思维特点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7岁到12、13岁之间,在三年级后学生处于中高年级阶段,他们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维材料和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为中高年级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准备了条件。(2)思维品质有所发展,辩证思维开始出现,这为中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几个方面。低年级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主动思维较少,往往只是停留在直观水平上,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无法从逻辑层面上说出如何解决问题。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主动思维开始增强,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开始不唯书,独立思考、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对有些内容不都全盘接受,开始有了自己主见;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甚至一些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3)思维品质的差异,为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空间。由于心智的发展和教育的各种因素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始出现分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思考问题时主动思维倾向存在,但是不能很快进入思维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缺乏正确思维方法;二是数学知识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織在一起的,学生还不能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三是教师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降低学生学习能力分化的方法。
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途径
(1)创设具有影响力的思维氛围。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向上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要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思维的环境。一是要正确认识并正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二是必须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把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火花: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开阔思维,丰富想象,从而激活思维。(2)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是教会学生联想和善于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同时,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如对解决问题中所涉及的定义、法则运用的依据的解释,同时要联系实际说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和法则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初步的推理的能力。二是教会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非标准结果的方案,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让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提供多途径的思维过程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肯定。三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在科学殿堂里,大凡能登上一席之地的,往往都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推陈出新,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四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操作能力对检验创造性思维的正确与否有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发明家都从小自己制作各种模型。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和利用各种学具,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足够的引导。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把话说得正确、清晰、有理有据。五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与欲望更是观察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要维护好学生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更要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教师还可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使其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3)注意把握个体差异性和总体的协调发展性的关系。到了三年级后,由于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通过教学确保大多数同学经过努力能达到小学数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善于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适应个别差异的方法进行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