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4-04-28 04:08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唯实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企业发展

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江苏省新兴产业的发展实践表明,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对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不再局限于单项优势技术和产品,培育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已成为决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对政府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重视产业链的拓展,更要抓好对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育扶持。建议进一步加强引导,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聚焦发展有市场、有前景、有优势的新业态,更加有效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两超+多强”: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表现

新兴产业发展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强劲动力。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1~9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2万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销售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8%。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30%以上。引领带动作用增强。集中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其中,南京中电熊猫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无锡海力士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重点强化以创新性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产业创新一线力量。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5100家,基本实现省辖市及其县、区全覆盖。质量效益逆势上扬。在工业企业总体利润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江苏生物技术与医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行业的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初步形成“两超+多强”的新兴产业格局。江苏具有全国领先的微纳传感网研发和产业化基础,MEMS磁传感器性能达到并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全省物联网产业年均增速达30%。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正在经历摩尔定律描述的成倍增长,成为江苏省新的支柱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在信息消费领域极为活跃,电商、微博、团购、社交网站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信息技术产品在教育、医疗等传统领域的应用正在推动产品供应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带动传统服务业向信息服务业的深刻转变。在节能环保领域,正面临国家大力推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战略机遇,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高端、高效技术装备需求逐步提升,节能服务、环保服务和再制造服务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合同能源管理、能效认证等新兴业态不断出现。江苏省环保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预计到2015年,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在生物技术新医药领域,江苏企业集中度高、产业链完整,重大新药创制及高端医疗器械产出规模居全国前列,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继续保持优势,酶制剂、糖工程等重要生物工业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在新能源领域,江苏省光伏电池、组件产能约占全国1/2,目前,光伏产业市场基本止跌企稳,骨干企业有望抢占复苏先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稳步推进。江苏省在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永磁电机等关键部件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基础和研发优势。在新材料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江苏在新材料领域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已建成沿江新材料特色产业集中区,在光纤光棒、多晶硅、碳纤维等高端产品以及纳米材料、感知材料、光电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高端装备领域,制造服务化日趋明显,骨干企业已从单纯的设备制造商转变为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提供商。市场对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的需求十分旺盛,江苏省在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数控制造、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和产出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涌现出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在智能电网领域,江苏省智能电网产业特色明显、技术先进,已建成覆盖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调度自动化、通信等各环节的坚强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发电在电网中的比重稳步增加。

综合产业规模、市场前景、技术能力和企业质态等方面综合因素看,目前,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两超+多强”的发展格局。2013年,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3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速均超过15%,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超大规模、不可动摇的支柱地位。从发展势头看,前三季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增速为35.9%。此外,医药及生物技术、节能环保产业、物联网和云计算增速均超过20%。这部分产业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正处于提质增效加速发展期,有的可望成为新的超级产业。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等,是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强势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江苏省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支撑体系,抓好新兴产业的联动发展空间布局和集聚,相继出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和推进方案,将培育新兴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大举措。一是重研发投入。2012年,全省研发投入1230亿元,占GDP比重达2.3%,科技进步率达56.5%,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二是重平台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500家,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超百家,居各省市前列。三是重知识产权创造。2013年上半年,全省新兴产业专利申请量3.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9万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的57.4%;专利授权量1.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近4000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21.9%。四是重集聚创新。江苏省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集聚了全省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了60%的新兴产业产值,呈现出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竞争力弱:实现纵深推进的瓶颈制约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江苏省部分新兴产业产出规模虽然可观,但许多领域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及材料仍依赖进口。在风电领域,主流机型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轴承变流器、变浆器、控制器、叶片设计基本依赖外国。在光伏及其应用领域,尚未掌握光伏电池领域的薄膜电池核心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设计水平与建筑的精密度技术标准和项目管理方面与国外差距很大。在节能环保领域,大型燃煤机组脱硫催化剂、高强度抗污染的垃圾渗透液膜材料等关键技术与材料需从国外进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动汽车在整车电子控制技术振动与噪声(NHV)技术及车身轻量化、造型设计、空气动力学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几乎是空白。endprint

体制机制相对滞后。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较突出。企业缺乏高端人才,科技投入分散,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较低。体制机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省级层面虽然对新兴产业发展制定了总体导向和政策,但在实践中有的难以落实。如网络视听、电信增值等企业存在多头管理,管理机制跟不上企业创新步伐;“三网融合”相关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电网管理和运行等亟待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完善,节能环保产业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排污收费及污水垃圾处理费收缴率低等。

有利于新兴产业进入市场的政策环境尚未完全形成。目前,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品和服务应用处于市场导入期,迫切需要加强市场应用示范,引导消费模式,完善市场应用相关基础设施。

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江苏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小,天使投资缺失,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三、纵深部署:推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推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着眼于技术、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建议加紧纵深部署,立足内需,长短结合,动态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实现新业态、新技术、新门类的跨越式发展。

强化对新兴产业发展状况的监测研判。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必须高度关注世界新兴产业发展走势,跟踪监测发展进程,谋求新兴产业的动态更迭和最大竞争力。慎重选择技术战略。既要把握在主轨道竞争中争取突破,也不放弃在分支轨道上寻求机会。在新兴技术的萌芽期、新兴产业下一代分支轨道的竞争期,在加强政府资金资助的同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进行多样化探索。开展新兴产业的动态研究。集政府、行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力,开展对新兴产业现状、前景、周期及要素条件等相关问题的集成研究,为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高起点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强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调查。创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加强市场信息预警与引导,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以信息消费和健康服务为重点抓好新业态发展。信息消费业。随着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江苏省信息消费业市场规模大,相关产业发展基础好,信息消费有条件也有可能成为新的支柱产业。首先,加强信息消费顶层设计。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终端开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推进等入手,抓紧出台发展信息消费政策实施意见,吸引社会资本和创新要素投入宽带网络和公共平台建设。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扩大市场需求,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其次,提升产业支撑条件。克服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对外合作中存在着带宽不足和时延等问题;推动软硬件企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广电内容提供商、内容分发商等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信息消费与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积极引导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科技、工业设计等服务业与信息技术加快融合,支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最后,完善政策。组织实施信息消费促进工程,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消费模式和服务业态创新。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扩大信息产品和服务消费,支持信息内容服务企业、信息增值服务企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享受优惠政策。优化信息消费环境。建立支撑信息消费政策法规体系、社会诚信体系和网络信任体系,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

健康服务业。健康服务业不仅是民生产业,也是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新的门类和业态,覆盖面广,产业链条长,是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优化结构的重要举措。江苏省经济发展基础好,城乡居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量大,医疗资源丰富,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优势明显,完全有条件把健康服务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支撑。加快形成多元办医的医疗服务产业格局。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政策,支持发展一批非公立医疗机构。二是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江苏省已进入老年社会,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旺盛,建议大力发展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发展社区、农村健康养老服务。三是积极发展能满足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商业健康保险产业,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培育相关支撑产业。四是加快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专业技能人才。

多管齐下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具有知识高度密集、技术快速演进的特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把握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工艺开发和工程化实施能力。增强原创性创新能力。在新兴产业业态的个别优势领域,立足打破领先国家的技术垄断,发挥江苏省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把原创性目标产品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和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扶持,全力突破。促进产学研结合。设立相应专项计划,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推动企业形成对融合合作的更大需求。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载体。结合新兴产业集聚区试点建设,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建设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业态新颖、集成创新水平高的产业基地。积极开拓国际合作渠道,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走开放式发展道路。强化智力支撑,制定实施推进海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将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所需高端人才纳入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和省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

抓紧制定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产业战略集成规划方法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一般由产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大企业、政府制定,主要用于引导产业技术发展,供全行业参考。产业技术路线图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指南,有助于政府调整发展政策,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标准建立,降低新兴产业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优化产业研发的资源配置,提升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广东省在2008年启动了新兴产业七个领域的技术路线图制定工作,随着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相关行业企业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得到积极推动,收到较好成效。建议江苏省有关部门牵头,在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和技术突变的前提下,及早着手研制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对下一轮新兴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和布局进行动态性、前瞻性部署。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都很大,发展障碍明显大于传统产业,应进一步加强政策集成扶持。为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注重对相对弱势的中小型创新企业的保护与扶持,发挥大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创造条件,使创新型民营大企业能够平等使用创新资源。发展风险投资、信息服务、技术交易、人才服务、并购融资等创新服务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制定支持产业链创新、技术转让、企业并购政策,鼓励基于市场化的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促进大企业集成、收购中小企业创新成果。夯实新兴产业的社会环境基础。通过重构监管框架、拆除产业壁垒,促进产业之间交叉融合,催生新的产业领域。大力培育创新企业家队伍。营造宽容失败的商业环境,宽容对待在信息消费、健康服务、电子商务、新能源、电动汽车、金融等领域出现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创新财税政策。改革以项目直接拨款为主的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机制。财政资金应更多地用于激励研发人员。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的力度,减少对企业点对点的资金支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的抵税规模应逐步超过财政科技经费规模。

(课题负责人:郑焱系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执笔:陈建清、卢爱国、古晶、陈清华)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企业发展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