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维解读

2014-04-28 00:12魏海青徐常勇张志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魏海青 徐常勇 张志华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新论断。“三个自信”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蕴涵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三个自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改革与实践中,才能不断检验和提升“三个自信”。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改革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新观点和新论断。“三个自信”来源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社会发展实践的自我论证,蕴含着推动历史进步、实现人类福祉的美好愿景,为构筑伟大中国梦提供了坚实基础。“三个自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改革与实践中,才能不断检验和提升“三个自信”的信心指数和价值含量。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社会发展实践的自我论证

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找到的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紧紧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入手,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又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和实践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的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主政治蓬勃发展,文化日益繁荣,社会和谐有序,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成功之路,这也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底气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同理,道路自信离不开理论自信。当前,理论自信主要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源于我们党对它的认识更加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动力源泉和经验积淀。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不断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及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在道路和理论层面的探索成果,最终要靠制度来保障。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基础上,我们党遵循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强化制度调研、制度设计、制度论证、制度实践。经过长期探索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等,不断得以建立和完善。坚定制度自信,是因为我们党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一系列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制度模式实现着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着人民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利益需求。这些制度经过实践运用和检验,逐步定型和完善,符合国情、符合民意,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通过坚持巩固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创新和完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了制度体系的民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承载方面既有先天的基因传承,也有后天的扬弃创新,可谓效能明显、优势十足。

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构筑伟大中国梦想的坚实基础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的历史夙愿,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从建立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顺应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又回应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多元内涵,就当前而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价值取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价值取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为价值取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2]坚定这条道路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既是“国家梦”,也是“民族梦”、“个人梦”,这是我们党坚定“三个自信”的价值承载。

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和信心。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这条道路是实现国强民富的康庄大道,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道路和理论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制度为“中国梦”提供了规制保障,“中国梦”又为道路、理论和制度注入了正能量,提升了“三个自信”。当前,坚定“三个自信”,就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endprint

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改革与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升

“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同理,在实践变迁中,“三个自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我们党既没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才避免了西化和僵化的错误倾向,道路自信才经受了实践检验和人民考验。我们党经过9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正是靠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才开辟了正确发展道路,确立了科学理论指导,建立了有效制度模式,从而,增强了“三个自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种道路、一种理论、一种制度,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果一旦固化封闭,则必然僵化,失去生机活力。只有靠实践,才能检验我们对道路、理论、制度的信心指数高低;也只有靠实践,才能不断提升我们对道路、理论、制度的信心指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在发展中,必然会面对种种问题和矛盾,面对种种利益羁绊。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文化交流多元融合,思想意识多元躁动、利益需求多元交织,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执政形象的评价和定位,直接影响着对“三个自信”的认知和评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制度是刚性的,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其优势就在于以固化的方式,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领域形成的经验、理论和道路固化下来。”[3] 因此,制度建设必须和理论、道路统一起来,注重相互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使制度创新建立在正确道路和科学理论之上。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重大领域改革中,需要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期盼要求,不失时机地革除那些僵化陈旧的体制和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逐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党只有通过创新的思维、超常的智慧敢于变革、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检验和提升“三个自信”。

[参考文献]

[1] 复兴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章传家.坚定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N]北京:光明日报,2012.12.30

[3] 韩庆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中国社会科学20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