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口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性研究

2014-04-28 02:39吕洁华陈威
经济师 2014年1期
关键词:协调性子系统黑龙江省

●吕洁华 陈威

黑龙江省人口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性研究

●吕洁华 陈威

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于区域内人口的多寡、人口素质的优劣,反过来,区域内人口质量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在这个背景下,通过改进现有的协调度测算方法,寻求相对合理的系统理想协调状态,采用欧氏距离协调度模型对黑龙江省人口地区分布与其经济发展做一定的协调发展分析,进而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综合评价黑龙江省各市(地)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将13个市(地)划分为良好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濒临失调发展、轻度失调发展等五个类别,为促进黑龙江省的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

人口地区分布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欧式距离

一、引言

人口与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两者的协调关系历来都是人口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领域。遵循人口与经济发展规律①,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及影响途径,是分析人口与经济协调的基础。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从“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三个方面,对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于区域内人口的多寡和人口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否。因此,研究人口地区分布②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指人口和经济之间、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优化发展过程。从地理学家竺可祯发表了我国第一篇人口地理学论文“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之后,众多学者对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总的来看,从定性角度对人口地区分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文献比较多,而由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复杂系统问题,使从定量角度来研究此问题的文献较少。戴淑燕(2004年)提出协调度的测量,并归纳出三种协调度研究方法:距离协调度、变化协调度和综合协调度分析方法③;沈续雷(2009年)等从定性角度对中国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进行了对比,以此来揭示了中国各省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不均衡性④;张学波(2010年)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⑤;李正(2010年)等基于空间的视角和系统的观点,运用主成分—典型相关法解析协调发展的控制机理,构建出了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云南省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协调性进行了研究⑥;李均智(2011年)建立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模型对其协调程度进行评价⑦。

上述研究从一定的角度和层面揭示了人口空间分布、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但其仅仅通过寻找若干个相关的发展水平指标,或者进行简单的线性相加,视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度的做法,未能体现协调度的本质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改进现有协调度方法建立距离协调度模型⑧,达到一种新的测算方式。

二、系统协调发展模型的建立

1.系统发展度模型。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关系到人口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及其外部联系彼此制约、协同耦合的过程。因此,要测度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就需要构建相应的模型对各子系统和整体系统的发展水平做出测度。发展度模型采用多目标属性中的“线型加权综合”方法,对其简要介绍如下:

其中:i∈A={1,2…,m}为子系统下标,m为子系统个数;

t∈B={1,2…,n}为时期下标,n为时间长度;

j∈D={1,2…,ʅ}为指标下标,l为指标数目;

xit∈X为t时期子系统m的发展度;

gitj∈G为t时期子系统i第j个指标的无量纲实际值;

Xt为t时期系统综合发展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系统综合发展度模型中,一般假定其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发展度同等重要。

2.欧式距离协调度模型。通过分析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和基尼系数协调度模型等现有的协调度模型,明确其优势与不足后,引入以欧式距离公式为切入点的欧式距离协调度模型。它不仅能测度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而且也正符合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定量评价方法。在界定出系统理想协调状态的基础上,对整体系统进行评价,使这种定量评价方法更具有实用性。

系统实际状态与理想协调状态的距离度量公式如下:

Gt为t时期系统协调度;其它字母含义同上;

Gt∈[0.1],并且其值越大,表明系统协调性越高,其中k为调节系数。

3.系统理想协调状态。系统论的创始人之一的冯·贝塔朗菲(Von Bertalanffy)认为:系统就是指互相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结合体,提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类系统都有整体性、功能性、相对稳定性、相对平衡性的基本特征⑨。

协同论认为: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或程度称为协同,既存在不同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系统与系统之间。子系统间产生的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这是由于协同作用能使不同子系统之间产生耦合或者共生,从而从整体方面对系统产生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即协同效应)。这种效应可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以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相互连接、促进,直到形成稳定的整体结构。协调度正是这种协同效应的量度.因此子系统间表现出的各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是描述系统理想协调状态应该考虑的重中之重。

根据系统论、协同论的相关理论,结合现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假定为:当系统处于理想协调时,发展状态应该是一致的,两子系统会呈现相互拉动的关系,进而可以将各子系统的发展度作为评价变量,其理想值等于另一子系统发展度的实际值。

根据系统理想状态的描述,在确定理想状态时,要首先确定评价对象,然后,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对其评价指标或由评价指标集合而成的发展度,提出相对合理的理想状态界定。

三、黑龙江省人口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

1.黑龙江省人口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度模型。

(1)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人口特征、经济发展等相关资料以及近年来的各类文献,人口子系统从人口总量影响因素、人口存量结构因素、人口结构变动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经济子系统主要从经济结构方面、经济总体水平方面、经济增长等三方面进行考虑,进而定性罗列具体指标。本文中具体数据来源:黑龙江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1》、《奋斗龙江2010》。

为了能更好更方便地测量和研究人口特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将定性选取的各指标输入到SPSS软件中,用主成分的方法提取公共因子。结果显示,有四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6.6%,主成分分析结果较好。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其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计算出各主成分的权重,根据各指标在提取的主成分中系数值关系对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进行量化,进而将研究对象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具体的权重四个层次,构建出黑龙江省人口地区分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表2所示:

表1 人口子系统指标体系的确定

表2 经济子系统指标体系的确定

(2)系统理想协调状态的确定与最终评价模型。根据历年来对经济和人口的相关研究资料,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可知人口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本文2.3节系统理想状态的描述和假定的基础上,针对区域人口与经济系统的特定评价对象,其协调发展的的理想状态为:

(x′1t,x′2t)t=(x2t,x1t)t(i=1:经济子系统下标;i=2:人口子系统下标)其中:x′it∈X′为t时期子系统m发展度的理想值;其他字母含义同上;

由本文第2节中的公式(1)到(4),结合对其理想状态的假定,将评价变量、理想值等代入欧式距离的协调度模型公式(且k=2),得到以下最终化解形式为: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仅仅依靠协调度发展得分的高低去简单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水平是否协调,必须结合综合发展度得分,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为此,通过考虑两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仍然采用欧式距离的衡量方法计算得到协调发展度得分Ht,即:

2.黑龙江省人口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性测度。在3.1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根据黑龙江省人口地区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资料,分别找到2010年各个地区各个指标的数据,由于各个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首先用SPSS软件对各个数据做标准化处理,然后,根据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化的数值,采用公式(1)计算得到X12010、X22010,公式(2)计算得到X2010,公式(5)计算得到C2010,公式(6)计算得到H2010,得到初步的协调评价结果。为了便于直观比较,采用一定的线性平移方法,使协调度均在[0,1]区间内,得到如表3所示的黑龙江省13个市(地)的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评价结果。

表3 黑龙江省人口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结果

从表3的前三列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各市(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发展状况,其综合发展度得分分布在[0.4020,0.6381]区间范围内,各市(地)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是很大,并且哈尔滨的综合发展度得分最高,伊春的综合发展度得分最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综合发展度得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市(地)的综合发展水平,但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发展度与人口发展度对其发展度的影响。单从经济发展度得分来看,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度得分为0.7614,稳居黑龙江省第一的位置;单从人口发展度得分来看,鹤岗市的人口发展度得分为0.6803,为黑龙江省最高。

从协调度得分情况来看,其协调度范围为[0.7171,0.9981],可见,各市(地)之间的协调性水平差异并不是很大。由上文可知,这并不代表着各市(地)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没有差别,必须结合其综合发展度得分、协调发展度得分对其进行更加综合的评价。根据协调发展度的得分数值,将人口地区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分为: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初级协调、濒临协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7个大类。并结合综合发展度数值,进一步进行了细分。黑龙江省13个市(地)的协调度分类以及细分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黑龙江省13个市(地)协调发展度分类结果

从表4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黑龙江省各市(地)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哈尔滨市和鹤岗市的协调发展水平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哈尔滨市经济发展度的较高水平超过其人口发展度的中等水平,鹤岗市人口发展度的较高水平超过其经济发展度的较低水平,带动这两个市的协调性水平差别较小、综合发展水平两者都较高、协调性水平与综合发展水平数值差异不明显,进而形成两者较高的协调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市(地)的人口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类别属于第三类和第四类,这主要归因于经济发展度与人口发展度、协调性水平与综合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同步。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同一协调发展度大类下,各市(地)之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性水平仍然呈现出较大的差别。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欧式距离协调度评价模型,进一步探求理想协调状态,对黑龙江省的人口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水平做出测度,并进行了相对合理的综合评价。促进黑龙江省人口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实现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应进一步加强经济、人口两方面的共同建设,各市(地)应当根据自身的协调类型以及综合发展水平,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区域人口与经济不断走向良性协调发展的轨道。具体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2)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产业发展;(3)注重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发展,发挥区域人口经济系统的综合协调发展力。

注释:

①西蒙(JulianL·Simon).人口增长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2~55.

②Zelinsky W.A Prologue to PoPulation GeograPhy[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eeHall,1966

③戴淑燕,黄新建.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4(6)

④沈续雷等.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6):69~75

⑤张学波.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

⑥李正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分析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3)

⑦李均智等.云南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协调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

⑧汤铃等.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的系统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4):595~600

⑨冯·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M].林康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⑩[英]马尔萨斯(TR.Malthus):人口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2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若佳)

F127

A

1004-4914(2014)01-195-03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协调性研究”(编号:G201202)]

吕洁华,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学,经济社会统计,统计理论与应用)

猜你喜欢
协调性子系统黑龙江省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