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渺
有次在好友家,几个妈妈聊得尽兴,孩子们也玩得开心。
谈话间,和好友一起去厨房,没想到就碰上了惊险镜头:好友5岁多的儿子,抱着个硕大的玻璃盆,盆子里满满的水晃晃荡荡,不断地打湿孩子胸前的衣服,洒满一地,而他正战战兢兢地穿过浴室湿滑的地面。
好友大喝一声:“啊,别摔倒了!”
孩子一惊,随即扑嗵一声,应声而倒,万幸的是:打碎的玻璃盆摔离了孩子,没割伤他。
这样的情形,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孩子冲过马路时,大人一喝止,孩子猛站停,随即一辆汽车飞驰而过;孩子翻墙爬门时,大人一喝止,孩子手一松,瞬间从高处落下;还有在路上捡皮球时、想拿超过承受能力的重物时……眼见孩子处于危险之中,大人们的第一想法总是:我要制止他!结果你制止了孩子,却没能制止住危险。你的惊叫、喝止,往往比危险本身更危险。
怎么让孩子逃离惊险关头?这个话题我们必须从两个层面来讨论:首先,别让他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中;其次,若已然面临,不要喝止,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停止行动,而是让他通过正确的行动,躲避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危险。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孩子特别容易“险状频出”,又摔又打又伤的呢?有的家长会笼统地认为:那是因为孩子太熊,淘气得很。于是他们愈发盯着孩子,但防不胜防,总在一转身,孩子就出事。
让我们从另一角度考虑吧,所有孩子,尤其是熊孩子,都不是在“教育”中成长的,而是在做事中“体会”的。
每个孩子,都会想要在行动中“看见自己”,平时父母制止得越多,他就越找不到存在感,也越想通过各种体验和尝试,去探索能力,证明自己。这样的孩子,往往“险情”更多。所以,要想别让孩子置身险情,首先就是,在安全的范围内让他闯,让他看见自己的点线面,了解能力到哪里,别给自己挖坑。
接下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1.当孩子面临惊险时,大人一定要沉住气,别以为自己是张飞,大喝一声长坂坡的水就能倒流。强行的喝止,就算不出意外,等于强行阻止了孩子的一个行为,按心理学上的“完形”说法,这件事就成了孩子的“未完成事件”,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会以其他的方式去“完形”。
2.惊险进行时,大人适合的行为是提供支持,而最好的支持就是一个镇定的态度,一个沉着冷静的场域。这其中包括:
心理上的支持 表现出沉着冷静的态度,孩子会觉得身旁有你在,他只要放松去做就行,这样反而会带来好的效果。
行为上的支持 比如孩子已经接不住玻璃盆了,这时候,你镇定地走过去,接住盆。
语言上的支持 共情孩子当时当下的想法,比如:宝贝,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紧张,同时也希望自己端得更稳。或者:宝贝,妈妈在你身边(但在非常紧急的关头,建议别说话,孩子都很敏感,你不说话,他也能感受到你的支持)。
3.惊险过后别急着教育,你都受惊了,孩子估计也吓得不轻。受惊时的人处于防御失效阶段,你正在说的,会直接进入他的潜意识,比如你骂他啥也不会,他便真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4.心情平复下来后,找时间谈一谈,但别用教育的口吻:
倾听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孩子所有的想法,都值得被看见和欣赏。大人提供足够的支持,孩子就会以安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需要。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展示你温和的坚持,给孩子建立行为上的界限。即,宝贝你可以想,但有些事确实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