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我想钱学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
有人说现在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要多考几次才公平。
其实,高考的“一考”是定不了终身的。少数人认为自己考得不理想,或者发挥得不好,或者的确还有差距,完全可以下一次再考。而且如果认为自己不适合上大学,或者一时考不上大学,为什么不能选择其他出路呢?如果社会本身是健全的,高考指挥棒你可以不看。如果你选择了不上大学,或者考不上就不再考,这根指挥棒就奈何不得你。
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将上大学、上名校作为唯一目标,尽管一些人明知自己不具备条件。不能怪他们自不量力,造成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的根本原因是残酷的社会现实——青年的出路越来越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差。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出路!
农村孩子只有上了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城里人,才能拥有城市户口或合法的居留证,才能有比较体面的职业,过比较舒适的生活。否则永远只是农民工,即使在城里工作很多年,连他们在城市生的孩子也不能有城市户口,不能在城市参加高考,将来十之八九还是农民工。
城里的孩子也只有上大学一条路,因为现在做什么都讲学历。就是在工厂,没有大学学历的人一般也当不了管理人员,侥幸当上了,也得补一张文凭才能巩固地位。2012年复旦大学图书馆要招古籍修补人员,人事处说要本科毕业,我说要本科干什么,中专就可以了,后来我让步改招大专。修补古籍难道博士会干得最好吗?以前不少没有文化的人修补得也很好,并且能在工作过程中学到文化。当然有点文化更好,但何必一定要本科?现在没有大学文凭寸步难行。我们图书馆一个干得很好的小伙子,就因为只有同等学力的大学文凭而不能转正。
这些年大学扩招,毛入学率增加很快,但矛盾越来越尖锐。因为水涨船高,招聘或录取研究生的条件也高了,就看是否名校,是否“985”、“211”大学。同样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还要拼其他条件,成绩积点、竞赛、实习、社团、证照,甚至户籍、相貌、家庭条件、社会关系,多多益善。于是竞争越来越提前,从高中、初中、小学,已经提前到了幼儿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从买学区房开始。我大胆地预测,如果这样的竞争不终止,下一步必定会出现胎教竞争,再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竞争。
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不是大学也不是幼儿园的事情,而是政府、社会的事,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以及本人的理性选择。社会解决好这个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后都有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各级学校良性竞争,也能保证各种人才作用得到发挥,也能使学校、老师尽心尽责使学生成才。一味将社会的责任推到学校,这对政府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对舆论来说也是误导,对家长来说加重了不必要的负担,对孩子来说扼杀了个性,迫使他们走这样一条独木桥。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实质问题。
教学是人对人的艺术,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规矩,社会用不着去干涉,学校如果什么都被社会干涉,那么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现在我们校长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马上报纸就要讨论。实际上只要家长、学生签字同意,不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学校就可以做,以形成自己的传统。
韩国到现在为止,还允许老师体罚学生,一般是打到初中,高中就不打了。日本规定,幼儿园、小学、初中,哪怕是冬天,女孩子一律穿短裙,男孩子穿短裤。到高中,才可以穿长裙、长裤。我看小孩子的小腿都冻得发紫,规规矩矩还站在那里,这些都是有规定的。当然,国情不同,我们不应也不必生搬硬套,但至少要尊重教育规律,允许学校、教师在不违背法律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而现在,学校禁用手机,马上会引发轩然大波,引起媒体批评。学生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法院却判学校违法。北京某大学一年当了8次被告,全部输掉,因为法院认为原告都是学生或家长,属弱势群体。小学教师下课后会看着学生,不许奔跑嬉闹,怕万一引起伤害事故担不了责任。甚至连社会上的人跑到大学校园自杀,学校也脱不了干系。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义务,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近年来,又加上了一些迎合民众的成分。特别是有的领导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更起了误导的作用。比如说不能让一个农村孩子因为家庭困难上不了大学。我认为,既然大学不是义务教育,不是免费的,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可以考虑先工作,今后有条件再上学。或者要表现特别好,争取拿到奖学金。还可以劝他选择上免费的,或者是少交学费的,比如师范或某些国家资助的专业。一位负责人有一次说,不管物价怎么涨,学费都不能涨。我后来碰到他说,你能不能补充一句,学生不够的经费由政府补。他说那不行,我问钱从哪里来,让校长去偷去抢吗?大学自己承担得了吗?
首先,学校的公正要靠政府。义务教育是强制的,孩子到了规定的年龄,家长或者监护人就必须送孩子上学。在美国,如果孩子不上学是要申请的。义务教育对政府也是强制的,政府必须要保证孩子有这样的机会,如果这个孩子家离学校很远,那么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
我们说要办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说要办成世界一流的义务教育,绝对可以做到。像上海那样,义务教育的质量已经是世界一流了,只要在硬件设施上都能达到先进,在地区、城乡之间做到均衡,那就是世界一流的义务教育。即使是现在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只要中央下决心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难使每一座小学、中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师资数量或质量不够,既可在本地培训,也可以从外地招聘或从发达地区派教师轮流服务。如果我们的义务教育是一流的,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今后能不能上大学、如何选择职业,就靠你自己了。
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很多规矩、规范,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最关键的是从小灌输,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来不及了,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例如一个人不能撒谎,就是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撒谎的习惯,长大了是很难纠正的。你告诉他不能撒谎,他会说撒谎的人很多,为什么我不能,甚至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撒谎的人。
现在的家庭教育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问题?根子就是他们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从小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将一些全人类普遍认同的美德当作工具和手段。“文革”期间我当中学教师,眼看我的学生变得开口国骂闭口“沪骂”,老师处于被批判斗争的处境而无能为力,还得昧着良心赞扬“革命小将造反有理”。我们私下感叹:将来等到这些学生为人父母,成为国家栋梁,他们如何教育子女,管理国家?
教师的作用能否发挥,结果也不同。以往中国人普遍崇拜“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很高。“文革”前,我当教师时不满20岁,到学生家去访问,有的家长还以为是学生哥哥的同学,但一旦知道我是老师,立即非常客气,有的家长年龄可当我父母,但对我十分尊重。如果家长的说法、要求与教师不同,学生就会理直气壮予以拒绝:“是老师说的。”家长就会让步。现在老师在家长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一方面有些老师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从教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家长送的购物卡和礼物,千方百计利用家长资源;另一方面,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有钱有势就能左右老师,他们怎么会将老师当作孩子的行为楷模和灵魂导师?
其次,义务教育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做到这一点,就能纠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现在强调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责任交给每一个家庭,因为家庭做不到,但是至少进入学校,孩子们要在一条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往往就在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名校挤。国家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不是创造一个一个所谓的教育奇迹,我很奇怪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跑到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去,为什么不能到一般的学校,或者是比较贫困的学校。难道还要花更多的钱制造一个个远远脱离中国实际的超级学校吗?如果一个国家不从基础教育开始,不是通过政府做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不是使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今后我们怎么保证这个国家稳定的发展?
这些不是中国的教育问题,而是教育的中国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但是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不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单独要求学校将教育办好是不可能的。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在齐鲁大讲坛以《中国的教育问题?教育的中国问题?》为题发表演讲。摘自《讲刊》2014年第2期,原文较长,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