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构建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及发展策略分析

2014-04-26 15:28安东
经济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发展策略可行性

安东

摘 要:上海自由贸易区已经正式启动,该贸易区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从我国目前国际贸易领域面临的挑战,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面临的困难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构建自贸区的必要性;从上海的经济、教育、科技、竞争力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上海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从创新贸易监管政策、扩大金融开放的范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现有的行政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 必要性 可行性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043-03

一、引言

国务院已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是传统意义上自由贸易区,传统的“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自由贸易区狭义的概念,在国际上被称作小自由贸易区(FTZ),1973年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将其定义如下:“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不仅对上海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对全国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建设、发展好上海自贸区将是摆在上海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贸易监管政策、扩大金融开放、税收优惠政策、改革行政法律制度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上海自贸区发展过程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必要性。

(1)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WTO局限性使中国面临“二次入世”的挑战。当前国际经济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正在发生三个显著趋势性变化:一是由于技术革命,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服务结合,推动了新产业形态和新商业模式;二是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已经脱离制成品,成为重要的贸易产品;三是全球贸易规则发生了变化,过去的重点是贸易规则,现在是投资规则。

WTO多边贸易体系经过了70年的发展,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主要涉及货物贸易而很少涉及服务贸易,只协调关境外壁垒而不涉及关境内壁垒。而且近年来WTO多边贸易体系发展缓慢,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差异大,所以在WTO框架范围内达成协议非常难,2001年开始的多哈回合谈判中途搁浅,至今没有恢复,达成协议更是遥遥无期。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重新塑造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的过程和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发达国家之间,甚至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现在越来越多是双边的、区域的、诸边的贸易和投资协定。在2013年6月份召开的伦敦八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美欧正式宣布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谈判,根据圈定的时间表,美欧自贸区谈判将在两年内完成。这是国际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自贸区(FTA)谈判,要将美欧这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税降至零,覆盖世界贸易量的1/3、全球GDP的一半,如果在预期内顺利谈成,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

这一政策行为是奥巴马政府继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之后又一重大的对外经济战略,TPP和TTIP两个自由贸易区形成后,不仅降低多边体制WTO重要性,也因区域内产生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抑制中国对亚太主要经济体和欧盟的出口,TTIP和TPP的联手,将共同抑制新兴国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进攻性地位,有可能再次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边缘化。

这两个自贸区的共同特点是——不包括中国。如果上述谈判按计划完成,中国将面临着严峻的“二次入世”的危险。

中国又站到了新的历史关口,迫切需要更高层级的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将是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其绝非简单地扩大开放范围,也非简单地提供新的增长引擎,而是考虑在未来国际分工中,中国要重新确定自己位置,并取得主动权。

(2)经济结构不合理,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模式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和无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枯竭,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日益突出,我国的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同时在国际需求疲弱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带来的产业转移下,中国不能长期依赖外贸出口支撑经济增长,而且国内市场经济效率仍然较低,产能过剩和能耗较高问题严重。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产品如何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如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都显得日益迫切。

(3)改革进入深水区,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成就巨大,已经基本建立起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政治改革相对进展缓慢,导致管理工作水平低下,腐败现象泛滥,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日趋恶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问题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风险积聚,全社会对对进一步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国改革发展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诸多风险挑战。既有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问题,又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的焦虑,也有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社会管理还不到位的忧患,呈现出新旧矛盾、两难问题相互交织叠加的情形。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围绕着改革的方向选择和内容设定,既有既得利益者固化集团利益的竭力挣扎,也有亦步亦趋西方模式的鼓噪和谋求推动体制复归的呼喊。所以上海自贸区是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又一次全新尝试,通过上海自贸区进行要素自由流动,促进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改革。endprint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很多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有新的举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就是为应对这些挑战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会在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出台新的开放政策,同时会在管理、税收、法规等方面实施创新性改革,这必将会吸引全球的生产要素汇聚于此。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园区一旦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成为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引擎,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升级和转型,有效破解上述难题。

2.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1)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自贸区建立提供可靠保障。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国际都会,正在致力于建设成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2012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GDP)20101.33亿元,在大中华区城市中居首位,在亚洲仅次于东京,超过首尔、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大都市,人均GDP已达1.3万美元。最重要的产业为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是中国的铁路与航空枢纽,其港口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

上海的教育也很发达,拥有10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中4所为“985”工程院校。全市现有100多所科研机构、10万科研人员,以及100多所专业技术培训机构。

上海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47家、研发中心332家,上海拥有的外资企业总部机构数量居中国内地省市之首。

在中国社科院每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上海2011年位列第二(次于香港),2013年位列第三(次于香港、深圳)。

上述情况表明,上海在经济、教育、科技、竞争力等方面拥有十分雄厚的基础,为自贸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2)上海广阔的腹地经济为自贸区建立提供有力支持。上海的直接经济腹地就是长三角地区,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12年长江三角洲核心区16个城市GDP总量逼近9万亿元,总量占全国17.3%,其中,除上海、苏州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外,有6个城市GDP总量超过5000亿元。这是中国其他城市所难以具备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上海自贸区将会在这些城市之间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使上海自贸区更好地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引擎,进而辐射全国。

可以看出,上海引领的长三角经济区及已经成型的城市集群,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为构建自贸区创造了良好的地域条件。

三、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策略分析

1.创新贸易监管政策。在贸易领域,上海自由贸易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这是较目前上海综合保税区的主要区别。所谓“一线”,是指国境线,“二线”是指国内市场分界线,也就是自由贸易区的空间分界线。

笔者认为,上述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该创新监管模式:在“一线放开”方面,提出要将一线监管集中在对人的监管,口岸单位(包括海关、边防、检验检疫等)只做必要的检验检疫等工作;特别是海关方面将不再采用批次监管的模式,而采用集中、分类、电子化监管模式。“二线管住”,就是要对进出园区内外的货物的监管。这样才能充分通过“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这种模式,达到自由贸易区内人与货物的高效快捷流动。总之,就是简化手续,降低成本,在自由贸易区实现“境内关外”。

2.加速扩大金融领域创新开放。

(1)扩大金融开放的范围。上海自由贸易区重点是离岸贸易,而离岸贸易离不开更开放的金融政策,可能要涉及跨境融资,贷款等金融配套。

笔者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内容应当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也涉及一些离岸业务。

(2)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人民币国际化就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是在经常项目下,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只要单据齐全,已可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非贸易包括服务项目在内的人民币自由兑换,只要满足相关条件并核实,也可以实现自由兑换。但在资本项目上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仍然实行比较严格的限制。

笔者认为,在自贸区试点内容中,资本项目下放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味,如果这一改革能在自贸区成功实施,将大大加快人民币可完全自由兑换的进程。但考虑到国际资本尤其是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游资可能通过这一平台进行疯狂套利,而且一旦资本大幅度回流,将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进而反过来影响整个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所以在推进资本项下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很好地平衡汇率、利率市场化和外部资本流动的冲击。

3.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当今所有的自由贸易区在税收方面都有不同的创新做法,这些税制创新表现在两方面:减少税种和降低税率。

笔者认为,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未来的新政策中,为鼓励企业发展,应推动税收创新,降低企业税负。具体应该是:一方面对包括离岸贸易、金融采用低税率,对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分期缴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支持自由贸易园区内企业发展。对自由贸易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个税收优惠政策与目前深圳的前海税收优惠政策相当,比目前香港的16.5%税率还要低。另一方面减少税种,拿香港来说,香港是自由港没有流转税,只征收所得税,但内地不仅有增值税、消费税等,还对国内企业征收25%的所得税,且外国企业在境内投资所得一般也需缴纳10%的预提所得税。因而从这一点来看,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必须停止一些税种的征收。

4.改革现有的行政法律制度。上海自贸区的实验,不仅要改革现有法律体系,而要着眼建立适应TPP要求的全新经济制度和市场环境。上海自贸区不仅要进行金融、投资等市场化改革,更要全面建立符合新国际竞争条件的市场制度,应采用“负面清单”,除非明确规定保留项目,其他所有服务部门一律开放,包括未来出现的新部门;保护直接投资,允许外资企业以损害企业权益为由,援引国际法起诉当地政府,谋求国际仲裁;强调竞争中立,在融资、监管和透明度等方面,确保不给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维护劳工权益,执行国际劳工组织五大基本原则,包括结社自由、集体谈判、禁止强制劳动、禁止就业歧视等。

四、结束语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无疑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它的设立正是基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瓶颈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十分必要,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选择上海作为试点非常正确。

自贸区的发展,应该从创新贸易监管政策、扩大金融开放的范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现有的行政法律制度等若干方面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上海实际的方法与措施。只要措施得当,就一定能够将上海自贸区建设好,为我国新一轮开放和经济腾飞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五大开放五大创新,上海自贸区政策猜想.证券时报,2013.7

[2] 陈革.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现实意义与发展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9)

[3] 力量.迈向未来的中国道路和战略.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1

[4] 姚玉.中国开放新高度.商周刊,2013.09.

[5] 姚玉洁,何欣荣.中国开放新高度.中国对外贸易,2013(9)

[6] 李巍.美欧自贸区:会逼中国“二次入世”吗?中国经济周刊,2013(6)

[7] 谈佳隆.首个“自由贸易园区”或将落户上海.中国经济周刊, 2010(11)

[8] 曹宏苓.论自由贸易区对发展中国家FDI拉动效应的差异.华东师大学报,2007(9)

[9] 谢思娜.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分析.农业展望,2012(12)

(作者单位:1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2上海市机械工业学校 上海 200237)

(责编:若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区发展策略可行性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
关于自由贸易区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