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民 陈静静
摘 要:文章主要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开一事展开讨论,从报告公开的目的,公开的影响意义,事例论证等方面分析我国公开评价报告的必要性。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全文公开
随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报告全本公开已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全面施行。环保部此次决定进一步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公开、透明,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及知情度。同时也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趋势。
上海市也发布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对信息公开的适用范围及公开方式作出了要求。适用范围为本市范围内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在报批环评文件前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工作;以及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报告报批前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工作。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等受委托机构应通过互联网、建设项目评价范围涉及区县的公共媒体、公开免费发放包含相关信息的印刷品、以及其他便利公众知情的方式公开项目信息。鼓励本市环境宣教网站、行业团体网站为建设项目环境信息公开提供载体和服务。对于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发布的相关信息,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应确保所发布的有关信息内容在整个公众参与期间处于有效公开状态。
1973年8月,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序幕的揭开。会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初步孕育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思想。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形成法律性、系统性、规范性的一种程序,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规定应采取的行动,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环评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环评终究是为人类服务,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大家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的知情权应该得到保障。
环评全文公开影响最大无非是环评单位。短期内会普遍改善环评质量,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环评经验及智力资源缺乏的地区,对当地的环评机构是一种提高认识的机会。长期来看,原创力被极大打击,认真做事的环评机构有一些创新之处及研究探索的成果被窃取,行业秩序被打乱。环评报告的全本公开也给各环评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服务性的机构,如何提升环评工作过程的服务水平,如何提升环评质量,如何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下保障好机构经济效益等都成为每一个环评机构将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也是环评全本公开试行期间,环保主管部门应该去探讨和权衡的地方。
假设各个环评机构的纪律性都很严明,环评报告全本公开有助公众对环评全过程的监督,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加强环评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有利于行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给各环评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与国外的环评机制比较,我国的环评机制中公众的参与力度还不够,环保部已经颁发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但是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主观性还有待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思和素质也是公众参与重要的一点。世界上绝大多数有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国家,几乎均将公众的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具有以下四种环境权利:获得关于自身环境状况信息的权利;当关于污染的主张产生时严肃听取情况的权利;从污染者方面获取赔偿的权利;决定被污染社区未来命运时的民主参与权利。而我国公众不易了解环境影响决策结果,环评结果对公众没有透明度,环境污染对公众造成的伤害、经济损失,也得不到有效的经济补偿。公众参与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使环境影响评价难以充分发挥其解释和传播环境影响的作用。此次的环评全文公开也反映了国家对于环评改革的风向标,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香港环境评价为例: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大屿山、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的跨海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预计2015年至2016年完成,大桥投资超700亿元。香港东涌66岁的老太朱绮华却“叫板”这项巨大的工程,她认为港珠澳大桥工程没有评估臭氧、二氧化硫及悬浮微粒的影响,因而不合理也不合法。于2010年通过申请法律援助入禀香港高等法院,就大桥香港段环评报告申请司法复核。2011年4月18日,香港高等法院裁定香港环保署2009年通过的环评报告无效,败诉的环保署需支付朱绮华1/3诉讼费。港珠澳大桥香港段一度停建。该事件反映了香港的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在内地,往往一项工程的上马,意味着大量强制拆迁和侵犯公民权益的事件。在官员的政绩冲动下,个人利益被完全漠视。朱绮华,以一己之力,证明了民主的力量。但同时,百年大计因此产生巨大影响,最终成本增加80亿元,这样的巨大代价也体现了该举动的另一面,一个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环境”在“经济发展”面前始终处于弱势,不能达到一种平衡。此次全文公开的举措标明了环保部将环评这个概念进行普及,让每个公民都能实时的参与进来。环评全文公开势必进一步规范环评市场,原先都是用法律文件或是处罚的措施来规范环评市场中存在的漏洞。全文公开之后,环评单位、建设方、环保部门都将被公众监督,环评报告的质量、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建设方的对环境的重视、公民的环保意思都将提高。通过此举的“蝴蝶效应”会出现一只无形的手,将环境、环评和公众紧紧联系起来,环境的改善能取得进一步的成效。
作者简介:孙利民(1972,7-),男,山东省德州市,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