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两后生”的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以河北省“两后生”困难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难点做了具体分析后发现,河北省农村“两后生”困难群体的职业培训尚存思想与环境等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政策与经费的倾斜,建立适合河北省“两后生”职业培训的有效机制,以促进河北农村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经济;“两后生”;职业培训;创新方法;办学效益;教学质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1-0114-03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长期以来,我国偏重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养,相对轻视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和选拔,使得生产、制造型人才短缺。本课题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实际需求和内在规律,提出适合“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方案。
一、“两后生”的涵义及类型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但又属于经济相对较弱地区,多层因素相互叠加形成了受人关注的“贫困带”。这些地方目前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居民生活水平差、产业层次低、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1]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形成了“两后生”的基本来源。
(一)“两后生”及其职业培训的涵义
什么是“两后生”?简单地说就是初中、高中刚毕业后的“生源”或“学生”,他们未能继续升学,成为了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由于他们刚念完初、高中就急于就业,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的工作。这部分人一般都较年轻,因此我们尽可能地不让其过早流落到社会。
为了使更多的“两后生”告别“裸就业”,国家在几年前就已出台过政策,使之逐渐纳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例如鼓励一些周边地区的劳动技工学校或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按照实际上课天数对其进行补助,并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二)河北农村“两后生”的特征及其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
1. 河北农村“两后生”的特征。河北农村“两后生”在各结构上呈现出这样一些基本特征:非独生子女较多、家庭负担重、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学历低、文化素质低、无技术专长。这部分人主要是由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而导致学业停止,一般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城镇、县城中刚达到温饱或尚未脱贫的群体。此类人群分布于贫困或低保家庭中,常年靠救济金度日,即使勉强找到一些零工,也只能在层次较低、工资水平低的行业中从业。
2. 河北农村“两后生”就业中遇到的困难。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传统产业也进行了转移或升级。在河北农村,由于受客观因素影响,这部分人群主要做的就是快递、重体力劳动、建筑工人、修理工(水电暖)、衣物加工、照顾老人(小孩、残疾人)、病患陪护、搬家、钟点工等服务行业。但是由于季节性等原因,工作很不稳定,收入也忽高忽低。
二、河北农村“两后生”培训难的原因分析
(一)培训难的原因
对河北农村“两后生”整建制培训困难的原因来自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双重干扰:
1. 学生自身。一类学生从心理上排斥学任何东西,知识和技术都不想学,总认为上学是一种痛苦,不管国家提供多好的条件,就是不愿意继续学习。另一类学生在初中学习属于中等,上更高一类的学校,他们没那个能力,但打心里又瞧不起中等职业教育,不愿意选择继续职业教育。因此,“两后生”就业培训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2. 家长影响。从狭隘的思想角度教育孩子,让其混个文凭,认为职业学校开的课程都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此学生也不会选择中等职业教育。这些来自刚满足温饱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和尚在贫困线下的学生,基本属于弱势群体,属于“穷二代”、“穷三代”,大多需要领救济金。甚至大多数农村家庭存在性别歧视和重男轻女现象。家长没文华,没什么追求和理想,不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更给不了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认为只要能挣点钱养家糊口就可以了,任何知识、文化统统与我们无关。
(二)培训中的障碍
河北农村“两后生”们大都不愿意选择继续培训或上技工学校,要么闲散在家要么到社会上闲逛。经过走访河北省一些技校和贫困家庭,我们总结分析出以下几类原因造成培训障碍:
1. 金融危机造成部分行业下岗压力巨大,如棉纺厂、药厂等,这对等待就业的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
2. 主导产业单一,国企竞争压力大。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对毕业生和很多未及时走进校门的求职者带来了负面影响。
3. 河北省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较少,对经济发展不利。但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服装业的就业人数将超过600万。为了更好地开展服装业,需加大对服务性人员的培训。这就需要技工学校的课程(服装设计班、商服班)也应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三、河北农村“两后生”困难群体培训难的解决途径
河北省历来就有“环首都贫困带”之称,主要是指环绕首都周围的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25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达235.9万人。[2]
(一)加大政策倾斜
教育能够通过培训影响人类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教育自身也会得到充实与提高。
1. 河北省要保障职教经费长期持续地投入。在教育方面,河北省的各级地方政府每年应拨出相当的经费加强职业学校技能训练的基地建设,使学生学到的技术技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在经费的使用方面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规定每年的教育附加费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职教,对落实不到位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3]
2. 提高职业院校或技工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保障编制。职业学校技能指导教师主要采取“双师型”模式,但这种模式很难适应技能的集中训练,教师很难抽出一个集中的时间进行技能指导。对于这些现象,一方面要提高职业院校或技校教师的待遇,让他们能安心于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增加技能指导教师的编制,允许学校从工厂聘请能工巧匠来校作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4]
3. 加大推荐就业力度,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这就需要端正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正确认识从事服务行业的发展空间与重要性,在研究思路上尽快形成思想行为一条线,落实到底。
4. 实行特殊政策扶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在免除学杂费之外,对确有困难的学生适当进行一些生活费的补助,并适当给予资金配套支持。这部分人中的许多家庭都有残障人员,或是单亲家庭,他们只能利用家庭中的剩余劳动力(两后生)来照顾,即使很优越的学习机会摆在面前,这些“两后生”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去学习充电。河北各级县乡政府要尽最大可能地使之纳入社会公益事业的管理视野,设置备查簿,在河北省农村网中建立从村到乡的“两后生”毕业群体数据网,定期回访。只有在政策上再多扶持一把,才能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走进校门。
(二)创新解决对策
在解决对策上,坚决不能照搬其他省市的培训经验,应该摸索和创立出一套适合我省的职业教育经验和方法。
1. 观念上的更新。职业技能教育不仅关乎该类人群的就业、吃饭,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当作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找准提升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建立一套有利于提高质量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5]
2.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基本技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技能操作为重点,调整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加大谋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直接把教学放到田间地头,利用农闲时间开办一些短期专业班,如食用菌班、果木培训班、家禽养殖短训班等,使学生在短期内就能获得某一方面的新技术。[6]
3. 重在操作和落实。在“两后生”就业难和培训更难的现实背景下,应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两后生”就业系统工程的运作。在政策扶持下专门培训“两后生”的学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引起“两后生”的兴趣,吸引有特长的学生,留住或减缓他们过早进入社会的脚步。
4. 不失时机地争取新能源项目。河北省北方一些城市,春冬两季经常“风吹石头遍地走”,正好可利用塞外山城风大日照足的特点,多多开发一些风电、太阳能的项目,不但节能环保低碳,还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
近年来,河北省通过试点,“两后生”中有很多人都有了从“新手”向“技能行家”的转变,解开了思想上的结,放下了包袱,达到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技能的有效链接,从而逐步获得了今后走向社会的生存技能。[7]
四、未来河北省农村“两后生”培训的发展及战略意义
2010年5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首次将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并列为我国今后人才工作的重点,这意味着今后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匮乏。这一决定对扩大技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技能学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进行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立法和规章的细化来加大监管力度,增强就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二是实际运作来改善就业的环境,增强“两后生”幸福指数。三是切实保护与“两后生”就业相关的人群利益,促进河北省的经济和贸易发展。
近年来,河北省经济的持续升温不仅带动了旅游业,也催生了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尽快落实《河北省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办法》,利用好各种媒介和媒体,如河北省农村远程教育网、河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服务三农、交流信息的栏目,呼吁社会给予这样的群体一些帮助。他们的培训和就业,尤其是提升培训能力已成为实施我国扩大就业战略的核心命题,如何帮助他们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是最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2]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环首都贫困带”,怎么看?怎么办?——河北省环首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N].经济日报,2012-05-22.
[3]程欧闽.技工教育客观存在的几个问题[J].考试周刊,2007,(25):94.
[4]李建勇.浅论技工教育客观存在的几个问题[J].工业设计,2011,(10):133.
[5]张增建.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传统职业教育为例[J].人力资源开发,2010,(2):88-89.
[6]梁建梅.中职教育生源危机的成因与解决设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6,(23):20.
[7]杨俊.对高职专业技能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职教论坛,2011,(11):39.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