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爱莲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在集体创作中充分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不仅培养儿童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感,还能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审美表现力和创造能力,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
幼儿美术集体活动审美教育全面发展幼儿园领域课程中的音乐、舞蹈、美术教学活动,其教学目标、原则、方法是相似的。其区别在于,美术活动相比其他的艺术活动是相对静一些的。美术活动结束后一般会有鉴赏性和保留性,会从容地反复欣赏和评论。当然,有组织的集体美术教学活动时根据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的。
一、发展幼儿视觉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是视觉器官对欣赏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线条等要素组成的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幼儿的感知能力使得他们在美术活动中,总是选择那些对于他们来说丰富的、形象的及其结构特征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欣赏对象。他们的审美知觉杂乱无章或者井然有序,这全都是幼儿以他们自己的审美原则。所以,我们在幼儿的作品中经常看到:凡是与他们的审美趣味吻合的部分被突出夸大,而与审美趣味无关的部分就被淡化或者直接忽略。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幼儿的美术教育应顺应幼儿视觉上的这种主动选择性,给他们充分的视觉资源,发挥他们的视觉感知力,充分利用幼儿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对其进行丰富的资源输送,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视觉经验,形成敏锐的审美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的想象能力占据幼儿精神世界的主要地位。在绘画中,幼儿起初的圆形涂鸦线条都能被幼儿用来代表任何一样事物,他们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评论,甚至能讲出一个长长的故事。他们可以在精神世界里自由地想象。这种自由的、个性化的想象,就是幼儿的审美意象。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就是要帮助幼儿形成审美意象,让幼儿在自由放松的环境中而又能专注于自己的审美想象,以便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更深的感受到对象的感性形式所蕴含的意义,同时也为幼儿在美术创作中积累丰富的、生动的、鲜明的图式。
二、集体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作
1.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充满了情感色彩,在幼儿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在美术欣赏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美术创作中,他们往往沉醉于自己的活动中,以积极的态度,借助于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一个5岁幼儿在画《愤怒的爸爸》时,用蓝色来描绘爸爸生气的脸,表示气得铁青铁青,用大红色来表示冲冠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竖起来。幼儿通过色彩来表达他爸爸在生气愤怒时的体验。其实每个幼儿在完成一幅作品时都会流露出一种愉悦的、放松的,甚至恋恋不舍的情绪来。因此,美术活动的过程与美术作品加强了幼儿的满足感。
2.集体美术活动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集体手工、绘画和欣赏。集体手工培养幼儿初步尝试不同手工材料的基本用法。绘画主要是学习用造型、色彩、构图能美术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具有创造的意识,体验绘画的乐趣,能积极投入绘画活动,初步尝试不同绘画工具和材料的用法,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欣赏是通过周围环境和具体作品的欣赏,初步感受对称、均衡、节奏、和谐的美,感受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3.集体绘画教学活动是指幼儿使用笔、纸、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手段,将其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通过加工改造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以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应深入了解幼儿,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与他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最为绘画的题材。在作画之前老师要引导幼儿完整的观察、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要让幼儿记住物体的表象,可以采用特征对比、形象比喻、几何图形等方法,帮助幼儿获得物体的视觉表象。教师要帮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掌握事物的基本形态,抓住事物性的特征、色的特征来进行观察和分析。当然,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观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小班幼儿,只要求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物体的大致轮廓,形成一个基本的视觉印象。对于中班幼儿,不仅要求他们看到物体的轮廓,还要求他们看到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形状、大小、结构、颜色等。对于大班幼儿要求会更全面、细致的去观察分析。教师也可以利用一系列的课题帮助幼儿掌握物体的造型。系列课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物体不同的造型特征,便于幼儿更能形象生动的表现物体的特性,有了造型的基本能力幼儿在下一步的作画中创作中就游刃有余了。
三、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
1.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
幼儿自发的美术创作是他们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相互结合的能激发幼儿动力的结果,也就是说,幼儿的无意识在创作中起着情感激发作用。因此,教师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让幼儿大胆、轻松地去描绘心中想画的东西和情景,而不是去限制、条条框框地去约束幼儿。
2.帮助幼儿进行创作构思和表现
对于意愿画的创作,有些幼儿会觉得自己不知道要画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进行绘画的构思,可以通过谈话-提问问题的方式进行启发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要画的主题是什么?即想画什么?例如,幼儿在假期结束回到幼儿园后的第一幅意愿画,这时就可以啟发幼儿思考:自己在假期里做了什么?什么事情是最有趣的?在什么地方做的?当时的情景怎么样?和什么人一起去做的?他们有什么样的装束,当时每个人都在做什么?做完这件事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当儿童确定好绘画的主题以后,要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表现这一主题,即如何画的问题,一般可以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向对幼儿进行启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考方式来代替幼儿的思考,否则就失去了幼儿意愿画的意义。同时还需要注意教师的谈话、提问问题的方式要在幼儿作画之前进行,在他们开始描绘之后尽量不要随意地和幼儿进行谈话,更不能用自己的描绘来代替幼儿的创作。在幼儿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提供思路和技术上的帮助。
四、从美术活动切入看幼儿的全面发展
1.自从法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体系、意大利的“瑞吉欧”幼儿园课程体系等课程拓展和教学组织观念被引入我国以后,利用幼儿的绘画或者自创视觉符号进行学习并借此发展幼儿的思维表达能力,已经成为教师经常鼓励幼儿的一种策略。从而使幼儿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环境管理和自我管理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考虑,已被老师整合到自己的美术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
2.美术活动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人类社会实践领域,其中包含自己的“术”,即怎样不断开发出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以满足人的创新和自我超越的需求,这种追求同时必须包含“美”,即使用“术”去制造出在形式和内容上令人向往、感动的视觉形象,“美”和“术”一样都不能少,而且必须成相互支持的关系。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应花费精力和时间来研究怎样在突出审美感的前提下落实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总结经验,以便能够将美术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价值挖掘出来,并真正落实到幼儿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