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1)不一样。前者是写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受辱后无可奈何的习惯性的容忍,后者是写她敢怒不敢言的心理。后者的程度更深。(2)这是她的真心话,是对“我”能付给她报酬表示感谢。
2.(1)“我”用种种借口“抢劫”了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的钱。(2)暗示反动统治之所以能维持,正是因为人们不反抗。
3.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有权者利用劳动人民的善良、软弱为所欲为的现实,揭露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罪恶。
4.观点一:启发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①深刻地揭露了沙皇时代有权有势的统治者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②呼吁“柔弱的人”坚强起来,勇敢地去维护属于自己的真正利益,努力地与自己的命运作抗争,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③揭露强权者对普通民众的盘剥掠夺的根源在于沙皇制度,表明沙皇制度下的农奴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观点二:引导读者关注人物塑造手法。①在语言和动作描写中运用夸张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反差。③简单而又幽默的语言。观点三:提示读者把握情节安排和文章风格。①本文主要写家庭教师尤丽娅领工资时,“我”开玩笑,勒索克扣她本来应得的工钱,而她却忍气吞声、步步退让、不敢反抗。情节安排独具匠心,让人拍手叫绝。②综观整篇小说,作者始终在营造在强权面前弱者无力反抗的氛围,而这种氛围非常符合当时沙皇俄国的情况:黑暗、腐败、混乱。契诃夫通过这样一件小事、这样一个小人物,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讽刺,这些无不表现出他犀利的笔锋和独特的风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