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宝华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五)新古典主义(二)
——兴德米特
文/张宝华
保罗·兴德米特(P a u l Hindemith,1895年11月16日-1963年12月8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哈瑙。在20世纪音乐史中,兴德米特是与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齐名的伟大作曲家。他身兼多职,作为作曲家、理论家、教师、中提琴家和指挥家,无论是在音乐创作还是在音乐理论成就上,兴德米特都是20世纪重要的德国作曲家之一。
1921年8月,兴德米特的《弦乐四重奏》公演,这次演出奠定了他作为德国最主要的年轻作曲家的地位。此后,为使听众能听到《弦乐四重奏》,兴德米特组织了"阿玛尔·兴德米特四重奏团"到各地举行旅行演出。
1927年,兴德米特受聘担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校作曲教授,于是逐渐淡出舞台,转而致力于作曲、指挥和音乐教育,由他所组成的“阿玛四重奏”于1929年正式解散。在此之前,他从未担任过教师,更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但他凭着演奏与作曲的经验,很快就适应了这项工作,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学一直延续到1955年。与此同时,兴德米特开始为电影、学校、广播作曲,他认为音乐要使人了解其意义,重视作曲家与演奏者、听众、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这样的概念被称为是“实用音乐”,被视为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所谓的“实用音乐”又称“功能音乐”或“普通音乐”,简单来说就是最简单、容易演奏,甚至在任何场所皆能演奏的音乐作品,此概念更在战后的欧美音乐社会引领风骚。
1934年,兴德米特完成重要作品《画家马蒂斯交响曲》,并于次年完成歌剧《画家马蒂斯》,由威廉·富特文格勒指挥。但由于歌剧内容挑战了当权的德国纳粹,因而遭到禁演。兴德米特因此离开德国,前往土耳其继续为当地的音乐教育效力。
在这执教期间,兴德米特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有《降E大调交响曲》(1940年)、序曲《丘比特与普赛克》(1943年)、《韦伯主题交响变形曲》(1943年)、供钢琴和弦乐队演奏的《四种气质》(1944年)、《宁静》交响曲(1946年)、《世界的和谐》交响曲(1951年)等。除此之外,兴德米特还为他擅长的乐器——大提琴、钢琴、单簧管、法国号写了协奏曲。在美期间,除了演奏家与指挥家的身份之外,兴德米特也是位专业的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理论著作《作曲技法》,至今仍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教材。
1946年兴德米特入美国籍。次年他访问了欧洲,并在欧洲举行讲座、指挥乐团。他也接到了许多来自德国(包括法兰克福音乐学院等)的聘请,但他都没有接受。1951年他接受了苏黎世大学的聘请,同时在大西洋两岸穿梭教学。1957年他重返欧洲,定居于瑞士苏黎世,并完成了《世界大同交响曲》与歌剧《世界大同》(1957)。1963年完成了《弥撒曲》之后,这位集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于一身的20世纪音乐大师,于12月28日逝世于家乡德国法兰克福。
达维特《苏格拉底之死》
达维特《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
达维特《马拉之死》
达维特《贺拉斯兄弟宣誓》
兴德米特不像当时多数作曲家那样试图推翻传统,反而重拾巴洛克与古典时期的客观绝对的音乐精神。兴德米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位 、卡农、赋格等巴洛克时期的作曲技法,更以“绝对音乐”取代浪漫乐派充满主观性质的标题音乐,因此被誉为是“20世纪的巴赫”。
从兴德米特青年时期的音乐创作中,可以看出小约翰斯特劳斯和马克斯·雷格尔的痕迹,因此也可以说属于浪漫主义后期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为室内乐,包括一些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等。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在自己的音乐中融合了“新古典主义”风格。这方面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小型室内乐》(1922年),这部作品的问世,表示出作曲家已基本摆脱了过分严密的浪漫主义风格。虽然斯特拉文斯基和法国“六人团”也对兴德米特的创作产生影响,但他的“新古典主义”(更贴切地说,也可称之为"新巴洛克乐派")创作显然具有德国复调音乐的传统。他作品中和声与复调的复杂结合使人想起像巴赫这样的德国巴洛克作曲家。兴德米特自己也承认,他曾在许多方面受惠于这位伟大的德国音乐大师。他为钢琴写的《调性游戏》(1942年)就是以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为范本的。在其他的一些室内乐和弦乐作品中,巴洛克的大协奏曲特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兴德米特最初就选择以赋格、奏鸣曲、组曲等传统的作曲手法,成为学院派的代表, 而他也以此为豪。兴德米特的作品《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时》是根据惠特曼(Walt Whitman) 的诗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难者所写的安魂弥撒,其动人的音乐性被认为是其早期的代表作。
兴德米特反浪漫、 重理性与客观,以巴赫至贝多芬的德国伟大传统为依归,作品大多无标题,曲式偏向巴洛克与古典,多数以室内乐曲为主体,最重要的作品为管乐五重奏《小室内乐》。晚期的作品则趋向对位、赋格等巴洛克时期风格,更从未放弃调性音乐,主要代表作有钢琴曲《调性游戏》(Ludus tonals, 1943),此作品则被誉为是“20世纪的平均律”,更因此有人称他为“20世纪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