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王玉瓒活捉蒋介石

2014-04-24 06:02王文琳
共产党员·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西安事变卫队张学良

王玉瓒(1896—1984),字宝珩,生于辽宁锦州黑山县八道壕乡大夏村。1914年参加东北军,1929年入东北讲武堂第九期学习,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调至张学良身边工作。调赴西安后,任“西北剿总”卫队第一营营长。1936年12月12日,奉张学良之命率部活捉蒋介石,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父亲生前,曾多次向我们讲述他参与西安事变、活捉蒋介石的始末。

面授机宜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为防止张学良、杨虎城两军向红军靠拢,亲自飞抵西安,部署“剿共”计划,其行辕设在临潼的华清池。父亲所率的“西北剿总”卫队第一营负责华清池头道门和外围的警卫任务,蒋介石带来的侍卫则负责二道门以里的守卫任务。

1936年12月4日,为逼迫张、杨两将军“剿共”,蒋介石再一次来到西安,仍旧住在华清池,头道门和外围的警卫任务仍由父亲所率的卫队一营负责。

据父亲回忆,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几天,张学良几次到华清池进行“争谏”,他慷慨激昂地向蒋介石指出:“全国人民都要求抗日,倘再一意孤行,必将成为民族的罪人!”但蒋介石一意孤行,还严厉斥责了张学良。

12月11日,张学良同蒋介石进行了长谈。下午4点多钟,张从蒋的办公室出来,走到头道门时,看父亲正在那里值勤,就对父亲说:“王营长,跟我回城里一趟!”父亲骑上三轮摩托车,跟着张学良的汽车来到张公馆。

对于张学良对他下达捉蒋命令的经过,父亲记忆犹新。当时,父亲跟着张学良到了西楼的客厅。由于父亲只顾跟着张学良走,竟忘记了关门,张学良说:“关上门。”此时,屋内只有他们两个人。

张学良沉默了一会儿,又上下打量一下父亲,严肃而坚毅地说:“命令你把蒋委员长请进城来!”

父亲心里马上犯了合计:“你刚从他那儿回来,怎么还让我去‘请呢?”

“要抓活的,不许打死他!”张学良继续说。

父亲这才意识到张学良要实行“兵谏”,立即坚定地回答:“我保证完成任务!蒋之侍卫二三十人,池外宪兵也不过数十人。我以步骑两连三百多人的兵力包围之,保证捉来!”张学良见父亲很有信心,十分满意地看了看他,像同意,又像嘉许,接着以深沉的口气说:“明天,你死我死都说不定,要有思想准备,做好行动部署!你和孙铭九(“西北剿总”卫队第二营营长)要互相协助,把这件事办好。”紧接着又叮嘱说:“你营是华清池的守卫者,应先行动……”“要改穿蓝色的棉军装,以便与蒋之身着黄色军装的侍从人员有所区别,免得夜间动手时误遭伤害。具体事宜由谭海副官长告知。”

战前准备

父亲告别了张学良,来到中楼找到谭海副官长,把受命情况告诉了他。谭海听后说:“好。开始的时间是明天拂晓。你先换衣服吧。”随即令卫兵把衣服拿来,父亲很快换好衣服。为了保密,父亲当夜没有回家,只在谭海办公室的椅子上坐一阵,床上靠一会儿,但毫无睡意,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完成这次任务。好不容易熬到12日凌晨两点多钟,他告别谭海,跨上三轮摩托火速出城。

父亲首先赶到十里铺,找到骑兵连长邵兴基传达了捉蒋命令,令他们立即策马前去包围华清池外围地带,逮捕一切外逃人员。随后又赶到灞桥镇,令手枪排排长金万普率全排士兵迅速到华清池参加捉蒋。接着赶到华清池外的步兵第一连,令少校连长王世民把排长马体玉、匡德润、王金铭找到一起,部署捉蒋事宜。

一切安排妥当,父亲便带领王世民连长、马体玉排长等一连士兵,进入头道门,趁夜色悄悄向二道门摸进。跟上来的士兵“哗啦哗啦”地装子弹,父亲怕被院内的守卫发觉,就小声对马排长说:“让他们先别上子弹,听我枪响,再动作也赶趟!”

骊山捉蒋

每当讲起骊山捉蒋的具体细节,父亲总是神色凝重,脑海中浮现出那个紧张而激动的场景。

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万事俱备,父亲率兵穿过庭院,三园门已近在眼前。黑夜里,只见蒋的一个步哨来回走动。父亲甩出手枪,对着他连击三枪。这三枪,就是信号,就是命令,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正式拉开了序幕。霎时,枪声大作,子弹横飞。蒋之侍卫凭借门窗拼死抵抗,父亲率兵浴血奋战,拼命攻击。这时,孙铭九率领的卫队二营五六十名官兵,卫队第一营金万普排长带领的手枪排,也赶来参加战斗。

父亲和连长王世民等人翻过荷花阁,绕过贵妃池,攻到五间厅外的平台上,一见蒋介石住的三号厅的门没全关上,他们就飞步冲入蒋介石的卧室。床上没有人,被子一摸还有些温乎,父亲急忙猫腰瞧床下,也没发现人。但是,蒋的衣帽和黑斗篷还挂在衣架上,桌上的一只杯子里还放着假牙。大家发现蒋介石已经逃走,但又不知跑到了什么地方,心急如焚。父亲几步跨到五间厅外,令官兵四处寻找。不一会儿,一连士兵石志中跑来报告:在五间厅外的后墙根处发现一只鞋。父亲当即意识到,蒋介石可能是越墙逃向后山了,急令士兵们从左侧上后山搜索。孙铭九则令二营士兵从右侧搜索后山。

父亲跨过飞虹桥,闯出开阳门,同士兵们一起上山捉拿蒋介石。此时,天已微明,枯草和树枝在晨风中瑟瑟作响,满是乱石、草棵子和树杈子的骊山北坡,上上下下尽是搜蒋的士兵。大家不顾山陡难攀、荆棘扎人,恨不得一下子把蒋介石捉拿在手。

这时,在距五间厅五百米开外的半山腰上,躲在一块大石(即卧虎石,后在此处修建了“兵谏亭”)后边乱草丛中的蒋介石可能是又怕又冷,不时探出头来,窥视四周的动静,恰被一营手枪排刘允政班长发现。刘允政连声大喊:“委员长在这儿哪!委员长在这儿哪!”父亲闻声跑去,大家把蒋介石连推带搡地架下山去。此时,蒋介石已失去了平常的威风,只见他身穿古铜色绸袍、白色睡裤,光头跣足,面色苍白,惊慌失措地东张西望,连问:“张副司令在哪儿?张学良在哪儿?”上午8点钟左右,大家把蒋介石塞进一辆小车里,由谭海副官长和孙铭九等人押送回张学良、杨虎城两军的临时联合指挥部。

母亲曾对我们讲过:“那天晚上,你爸一宿没回家,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我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他一进门,我就问:‘你昨晚上哪儿去了?他说:‘昨天晚上我把天捅了个大窟窿!他把事情仔细地跟我讲了一遍,我说:‘你胆子可真够大的啦!”

云南起义

捉蒋成功后,父亲被提升为团长,还被奖励五千块钱。1982年,父亲在致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卢广绩先生的信中写道:“我是个素无积蓄的人,张学良先生因我捉蒋有功奖给我的五千块钱,为子女读书早已用尽。”父母用这笔钱供我们兄弟姐妹六人读完了大学。现在,我们兄弟姐妹都已成长为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高级知识分子。

西安事变后,父亲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抗战胜利后,父亲担任云南二十三临时教养院院长。1949年年底,父亲率全院千余名官兵与云南军政长官卢汉一起参加了云南起义,欢迎陈赓、周保中将军率解放军进驻昆明。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文化大革命”后,父亲被增补为政协辽宁省第四届委员,后被选为政协辽宁省第五届常委。1984年2月17日,父亲于辽宁省锦西县(今葫芦岛市)病故,终年88岁。

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参加西安事变骊山捉蒋的辉煌事迹,和他为国为民、正义刚强的品格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回顾父亲的一生,可以用党和政府给父亲的六个字来评价:爱国、正义、有功。

(口述者王文琳系王玉瓒之女)

猜你喜欢
西安事变卫队张学良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最呆萌“检阅”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张学良六爱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后的王以哲将军